道教的太岁崇拜研究--以松峰山海云观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五、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六、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第一章 松峰山道教的历史发展 | 第19-24页 |
第一节 松峰山的自然环境 | 第19页 |
第二节 松峰山的人文环境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松峰山的道教起源 | 第20-21页 |
第四节 松峰山的道教兴衰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松峰山海云观的太岁崇拜 | 第24-34页 |
第一节 太岁崇拜 | 第24-26页 |
一、太岁的由来 | 第24页 |
二、六十太岁神 | 第24-25页 |
三、太岁神与顺星 | 第25页 |
四、太岁神与本命元辰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拜太岁礼仪与科仪 | 第26-29页 |
一、祭拜礼仪 | 第26-27页 |
二、道教科仪 | 第27-29页 |
第三节 道教太岁符咒和斋醮 | 第29-31页 |
一、太岁符咒 | 第29页 |
二、斋醮 | 第29-31页 |
第四节 斋醮太岁经文欣赏 | 第31-34页 |
一、北斗经 | 第31-33页 |
二、十方韵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松峰山海云观拜太岁法会 | 第34-44页 |
第一节 法会的神位布置 | 第34页 |
一、斗姆位 | 第34页 |
二、六十元辰位 | 第34页 |
第二节 法会的道士服装 | 第34-36页 |
一、大褂 | 第35页 |
二、花衣 | 第35页 |
三、戒衣 | 第35-36页 |
四、法衣 | 第36页 |
第三节 法会法器和供品 | 第36-38页 |
一、钟 | 第36页 |
二、磬 | 第36-37页 |
三、香炉 | 第37页 |
四、朝板 | 第37页 |
五、如意 | 第37-38页 |
六、果与食 | 第38页 |
第四节 法会的具体过程 | 第38-41页 |
一、布施与表文 | 第38-39页 |
二、布罡单 | 第39页 |
三、除晦 | 第39页 |
四、祭拜过程 | 第39-41页 |
第五节 法会的宗教特征 | 第41页 |
一、世俗信仰 | 第41页 |
二、精神寄托 | 第41页 |
第六节 法会的科仪禁忌 | 第41-44页 |
一、戊日不法 | 第41-42页 |
二、清规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太岁崇拜的现代价值和社会功能 | 第44-58页 |
第一节 太岁崇拜与传承价值 | 第44-49页 |
一、太岁崇拜的文化传承 | 第44-46页 |
二、太岁崇拜的现代传承 | 第46-49页 |
第二节 太岁崇拜与道德信仰 | 第49-52页 |
一、太岁神像信仰 | 第49-50页 |
二、太岁崇拜与道德思想 | 第50-52页 |
第三节 太岁崇拜与社会和谐 | 第52-55页 |
一、太岁崇拜中的和谐思想 | 第52-53页 |
二、太岁崇拜与道教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 第53-55页 |
第四节 太岁崇拜与经济发展 | 第55-58页 |
一、太岁崇拜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第55-56页 |
二、带动以文化旅游产品激活文化传统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