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言 | 第11-22页 |
一、田野调查与问题来源 | 第11-13页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回顾 | 第13-19页 |
(一) 有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 | 第13-16页 |
(二) 有关国家政府与农民关系的研究 | 第16-19页 |
三、分析框架、研究方法、资料来源 | 第19-20页 |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政府与农民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关系作用 | 第22-29页 |
一、政府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作用与职责 | 第22-24页 |
(一) 加强领导,高位推动 | 第22页 |
(二)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 第22-23页 |
(三) 全面调查,制定方案 | 第23页 |
(四) 紧密配合,明确责任 | 第23页 |
(五) 规范操作,民主决策 | 第23-24页 |
二、农民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作用与职责 | 第24-25页 |
(一) 组织准备阶段 | 第24页 |
(二) 勘界确权阶段 | 第24-25页 |
三、政府、农民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系 | 第25-26页 |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政府与农民的互动关系类型 | 第26-27页 |
(一) 按照政府在场与否划分 | 第26页 |
(二) 按照农民参与意愿的性质划分 | 第26页 |
(三) 按照政府与农民的协作情况划分 | 第26-27页 |
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常见的互动类型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在场消极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期的互动实践(2009.9-2010年底) | 第29-36页 |
一、“政府卖力” | 第31-32页 |
(一) 政府大力宣传 | 第31页 |
(二) 政府深入开展摸底调查 | 第31-32页 |
二、“农民无心” | 第32-34页 |
(一) 淡漠的态度 | 第32-33页 |
(二) 淡漠背后的算计 | 第33-34页 |
三、政策的进入与农民的理性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缺位消极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期的互动实践(2011年-2012年底) | 第36-43页 |
一、政府的缺位 | 第36-38页 |
(一) 无意的缺位 | 第36页 |
(二) 无意背后的原因 | 第36-38页 |
二、农民的消极 | 第38-41页 |
(一) 消极的表现 | 第38-39页 |
(二) 何以消极? | 第39-41页 |
三、政府的缺位与农民的消极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在场合作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期的互动实践(2012年底-2013年初) | 第43-48页 |
一、政府的在场 | 第43-45页 |
(一) 压力型在场 | 第43-44页 |
(二) 在场背后的原因 | 第44-45页 |
二、农民的积极 | 第45-47页 |
(一) 积极的表现 | 第45页 |
(二) 何以积极? | 第45-47页 |
三、政府的在场与农民的合作 | 第47-48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8-54页 |
一、三个阶段互动形式的总结与比较 | 第48-49页 |
二、地方政府与农民的行动逻辑 | 第49-51页 |
(一) 地方政府的行动逻辑 | 第49-50页 |
(二) 农民的行动逻辑 | 第50-51页 |
三、构建地方政府与农民的良性互动 | 第51-54页 |
(一) 国家在场的重要性 | 第51-52页 |
(二) 农民自治意识再造 | 第52-53页 |
(三) 地方性知识的运用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