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2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1-22页 |
1.2.1 诱变育种 | 第11-13页 |
1.2.2 EMS诱变技术 | 第13-15页 |
1.2.3 唐菖蒲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2.1.2 化学试剂 | 第22-23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2.1.4 培养条件 | 第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30页 |
2.2.1 唐菖蒲无性系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24-26页 |
2.2.2 EMS离体诱变后唐菖蒲形态指标的变化 | 第26-28页 |
2.2.3 EMS诱导唐菖蒲变异植株的生理变化 | 第28-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54页 |
3.1 唐菖蒲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30-33页 |
3.1.1 唐菖蒲体细胞胚的萌发 | 第30页 |
3.1.2 唐菖蒲体细胞胚的继代 | 第30-31页 |
3.1.3 唐菖蒲再生植株的生根培养 | 第31-32页 |
3.1.4 唐菖蒲再生植株的驯化移栽 | 第32-33页 |
3.2 EMS离体诱导唐菖蒲及其M0代形态变化 | 第33-49页 |
3.2.1 EMS对胚性愈伤组织存活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2 EMS诱变唐菖蒲第三生长周期营养生长阶段表型调查 | 第35-42页 |
3.2.3 EMS诱变唐菖蒲第三生长周期生殖生长阶段表型调查 | 第42-49页 |
3.3 诱变唐菖蒲诱变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49-54页 |
3.3.1 诱变唐菖蒲的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49-52页 |
3.3.2 诱变唐菖蒲可溶性糖与丙二醛含量变化 | 第52-54页 |
4 讨论 | 第54-55页 |
4.1 半致死浓度以及适宜诱变浓度的探讨 | 第54页 |
4.2 EMS对唐菖蒲诱变植株的筛选 | 第54页 |
4.3 EMS诱变的可行性以及在花卉育种中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 第54-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