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高性能FeNx/C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41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燃料电池概述第14-18页
        1.2.1 燃料电池的发展历史第14-16页
        1.2.2 燃料电池的分类第16页
        1.2.3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6-18页
    1.3 氧还原反应(ORR)第18-20页
    1.4 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第20-39页
        1.4.1 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意义第20-21页
        1.4.2 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里程碑第21-22页
        1.4.3 杂原子掺杂的石墨烯材料第22-26页
        1.4.4 过渡金属掺杂的复合催化剂(M/N/C)第26-33页
        1.4.5 非热处理大环化合物第33-34页
        1.4.6 其他类型NPM氧还原催化剂第34-36页
        1.4.7 M/N/C氧还原催化剂的活性中心第36-39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39-41页
第2章 实验第41-50页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1-42页
    2.2 实验仪器第42页
    2.3 物理表征第42-45页
        2.3.1 X射线衍射第42-43页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43页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43页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43-44页
        2.3.5 氮气吸脱附等温线第44页
        2.3.6 Raman光谱第44-45页
        2.3.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第45页
        2.3.8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UV-VIS)第45页
    2.4 电化学表征第45-48页
        2.4.1 电极和电解池第45-46页
        2.4.2 氧还原催化活性测试第46-48页
        2.4.3 稳定性测试第48页
        2.4.4 抗甲醇性测试第48页
    2.5 单电池测试第48-50页
        2.5.1 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EMFC)第48-49页
        2.5.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第49-50页
第3章 基于氨基噻唑的N、S、Fe共掺杂石墨烯/碳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能研究第50-74页
    3.1 引言第50-51页
    3.2 实验第51-52页
        3.2.1 KJ600碳黑预处理第51页
        3.2.2 AT-Fe/N/C催化剂的制备第51-52页
        3.2.3 AT-Fe/N/SiO_2、AT-N/C、AIZ-Fe/N/C催化剂的制备第5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2-73页
        3.3.1 合成过程分析第52-55页
        3.3.2 催化剂的物理表征第55-59页
        3.3.3 石墨烯的来源分析第59-60页
        3.3.4 催化剂的氧还原活性表征第60-63页
        3.3.5 氧还原活性中心的位置第63-64页
        3.3.6 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第64-66页
        3.3.7 催化剂的抗甲醇性第66-68页
        3.3.8 燃料电池单电池测试第68-69页
        3.3.9 硫元素的影响第69-73页
    3.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4章 基于轴向开链多壁碳纳米管的Fe、N共掺杂石墨烯纳米带/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能研究第74-95页
    4.1 引言第74-75页
    4.2 实验第75-77页
        4.2.1 部分轴向开链的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第75页
        4.2.2 FeN-uCNT、FeN-pCNT和FeN-CB催化剂的合成第75-76页
        4.2.3 FeN-R-uCNT(N_2H_2)、FeN-R-uCNT(HI)的合成第76-7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7-94页
        4.3.1 合成过程研究第77-78页
        4.3.2 前驱体中铁含量的优化第78-79页
        4.3.3 热处理温度的影响第79-85页
        4.3.4 碳载体的影响第85-91页
        4.3.5 稳定性与耐甲醇性第91-92页
        4.3.6 含氧官能团的影响第92-93页
        4.3.7 与AT-Fe/N/C催化剂的对比第93-94页
    4.4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5章 基于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Fe、N、S共掺杂多孔石墨碳的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能研究第95-120页
    5.1 引言第95-96页
    5.2 实验部分第96-97页
        5.2.1 FeNS-G催化剂的合成第96-97页
        5.2.2 单电池测试第97页
    5.3 硫氰化铁含量的影响第97-100页
    5.4 不同Fe~(3+)和SCN~-比例的影响第100-104页
        5.4.1 RRDE测试第100-101页
        5.4.2 结构性质表征第101-102页
        5.4.3 元素组成分析第102-104页
    5.5 造孔模板的影响第104-107页
        5.5.1 ORR活性测试第104-105页
        5.5.2 结构性质表征第105-107页
    5.6 热处理温度的影响第107-115页
        5.6.1 ORR活性表征第107-108页
        5.6.2 物理性质表征第108-111页
        5.6.3 组分含量分析第111-115页
    5.7 稳定性与耐甲醇性第115-116页
    5.8 碱性介质中的电化学性能第116-118页
    5.9 单电池测试第118-119页
    5.10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附录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绩效的实证测评及影响机理研究
下一篇:高压CO2环境中环氧树脂的固化及发泡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