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 第11-17页 |
| 1.1.1 研究对象 | 第11-14页 |
| 1.1.2 研究问题 | 第14-17页 |
| 1.2 研究综述 | 第17-22页 |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 1.2.3 研究评述 | 第21-22页 |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 1.4.1 研究创新 | 第24页 |
| 1.4.2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范畴 | 第26-33页 |
| 2.1 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 2.1.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6页 |
| 2.1.2 公共财政理论 | 第26-27页 |
| 2.1.3 俱乐部理论 | 第27-28页 |
| 2.2 理论契合 | 第28-31页 |
| 2.2.1 基于公共产品属性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分类 | 第28-29页 |
| 2.2.2 基于公共财政供给机制的混合供给主体搭配 | 第29-30页 |
| 2.2.3 基于俱乐部概念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混合供给 | 第30-31页 |
| 2.3 研究范畴 | 第31-33页 |
| 2.3.1 当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方式存在不足 | 第31页 |
| 2.3.2 混合供给方式是供给方式实现创新的突破口 | 第31-32页 |
| 2.3.3 分析框架:不同类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混合供给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混合供给的现状描述 | 第33-41页 |
| 3.1 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状况分析 | 第33-36页 |
| 3.1.1 公共基础设施需求总量大但质量要求不断分化 | 第35页 |
| 3.1.2 公共基础设施投入量不断增加但管理效率偏低 | 第35-36页 |
| 3.1.3 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难以满足农民的全面需求 | 第36页 |
| 3.2 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混合供给的现状 | 第36-38页 |
| 3.2.1 以单一供给方式直接供给为主 | 第36-37页 |
| 3.2.2 局部领域采取混合供给的方式 | 第37页 |
| 3.2.3 混合供给的效用发挥不够显著 | 第37-38页 |
| 3.3 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混合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 3.3.1 混合供给存在较强的侧重性 | 第38-39页 |
| 3.3.2 混合供给的普及性程度偏低 | 第39页 |
| 3.3.3 混合供给的搭配缺乏科学性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混合供给方式 | 第41-48页 |
| 4.1 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混合供给的分类 | 第41-42页 |
| 4.1.1 农村纯粹的公共基础设施 | 第41页 |
| 4.1.2 农村公共资源性质的公共基础设施 | 第41-42页 |
| 4.1.3 农村俱乐部性质的公共基础设施 | 第42页 |
| 4.2 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混合供给的原则 | 第42-44页 |
| 4.2.1 需求导向原则 | 第43页 |
| 4.2.2 全面原则 | 第43页 |
| 4.2.3 发展与稳定原则 | 第43-44页 |
| 4.3 不同类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混合供给 | 第44-48页 |
| 4.3.1 以政府为主导的混合供给 | 第44-45页 |
| 4.3.2 以市场为主导的混合供给 | 第45-46页 |
| 4.3.3 以自愿组织为主导的混合供给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我国农村纯粹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混合供给方式 | 第48-54页 |
| 5.1 农村纯粹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属性与需求 | 第48-49页 |
| 5.1.1 农村纯粹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属性 | 第48页 |
| 5.1.2 农村纯粹的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 | 第48-49页 |
| 5.2 以政府为主导的混合供给方式 | 第49-50页 |
| 5.2.1 公共生产公共供给 | 第49页 |
| 5.2.2 纵向财政转移支付 | 第49-50页 |
| 5.2.3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 | 第50页 |
| 5.3 以政府为主导混合供给的原因与对策 | 第50-54页 |
| 5.3.1 以政府为主导混合供给的原因 | 第50-51页 |
| 5.3.2 以政府为主导混合供给的对策 | 第51-54页 |
| 第六章 我国农村公共资源性质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混合供给方式 | 第54-60页 |
| 6.1 农村公共资源性质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属性与需求 | 第54-55页 |
| 6.1.1 农村公共资源性质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属性 | 第54页 |
| 6.1.2 农村公共资源性质的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 | 第54-55页 |
| 6.2 以市场为主导的混合供给方式 | 第55-57页 |
| 6.2.1 企业供给 | 第55页 |
| 6.2.2 政府购买 | 第55-56页 |
| 6.2.3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 第56-57页 |
| 6.3 以市场为主导混合供给的原因与对策 | 第57-60页 |
| 6.3.1 以市场为主导混合供给的原因 | 第57-58页 |
| 6.3.2 以市场为主导混合供给的对策 | 第58-60页 |
| 第七章 我国农村俱乐部性质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混合供给方式 | 第60-65页 |
| 7.1 农村俱乐部性质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属性与需求 | 第60-61页 |
| 7.1.1 农村俱乐部性质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属性 | 第60页 |
| 7.1.2 农村俱乐部性质的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 | 第60-61页 |
| 7.2 以自愿组织为主导的混合供给方式 | 第61-62页 |
| 7.2.1 政府委托 | 第61页 |
| 7.2.2 政府补助 | 第61-62页 |
| 7.2.3 奖励自愿供给 | 第62页 |
| 7.3 以自愿组织为主导混合供给的原因与对策 | 第62-65页 |
| 7.3.1 以自愿组织为主导混合供给的原因 | 第62-64页 |
| 7.3.2 以自愿组织为主导混合供给的对策 | 第64-65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8.1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 8.2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