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研究创新点、重点与难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7-28页 |
2.1 利他行为的研究 | 第17-22页 |
2.1.1 利他行为的界定 | 第17页 |
2.1.2 亲社会、助人与利他三种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 第17-18页 |
2.1.3 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 第18-20页 |
2.1.4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2.2 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 | 第22-28页 |
2.2.1 网络利他行为的界定 | 第23页 |
2.2.2 网络利他行为的特征 | 第23-24页 |
2.2.3 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利他行为的联系 | 第24-25页 |
2.2.4 网络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25-26页 |
2.2.5 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实证研究 | 第28-44页 |
3.1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量化研究 | 第28-33页 |
3.1.1 量化研究工具 | 第28页 |
3.1.2 量化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3.1.3 数据分析及结果 | 第29-33页 |
3.2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质性研究 | 第33-42页 |
3.2.1 研究对象的甄选 | 第34页 |
3.2.2 深度访谈 | 第34-35页 |
3.2.3 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35页 |
3.2.4 研究结果 | 第35-42页 |
3.3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现状总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建构过程 | 第44-51页 |
4.1 网络利他行为的本质 | 第44-46页 |
4.1.1 网络利他行为体现人的实践本质 | 第45页 |
4.1.2 网络利他行为体现人的社会关系本质 | 第45-46页 |
4.1.3 网络利他行为体现人的需要本质 | 第46页 |
4.2 网络利他行为的心理过程 | 第46-48页 |
4.2.1 施瓦茨的利他行为心理过程 | 第46-47页 |
4.2.2 网络利他行为心理过程总结 | 第47-48页 |
4.3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机制 | 第48-51页 |
4.3.1 动力机制 | 第48-49页 |
4.3.2 制约机制 | 第49页 |
4.3.3 促进机制 | 第49-50页 |
4.3.4 保障机制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及引导策略 | 第51-56页 |
5.1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 | 第51-53页 |
5.1.1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 第51-52页 |
5.1.2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引导策略 | 第53-56页 |
5.2.1 加强网络文化和制度的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 第53页 |
5.2.2 注重网络利他行为观念引导,唤醒利他意识 | 第53-54页 |
5.2.3 发扬网络利他行为榜样力量,鼓励利他行为 | 第54页 |
5.2.4 加强网络利他行为载体建设,扩展利他阵地 | 第54-55页 |
5.2.5 开设网络利他行为具体课程,提升利他技能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5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
附录1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问卷及量表 | 第61-63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