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电气化铁路论文--供电论文

牵引电流回流对高速铁路站内绝缘节和钢轨烧损的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2 牵引供电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5-21页
        1.2.1 AT供电方式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高铁综合接地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钢轨电位和牵引电流回流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4 绝缘节烧损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各章安排第21-23页
第2章 牵引供电系统及电力机车的建模和分析第23-38页
    2.1 牵引供电系统关键参数计算第23-27页
        2.1.1 导线等效半径的计算第23-24页
        2.1.2 钢轨阻抗的计算第24页
        2.1.3 架空线阻抗计算第24-26页
        2.1.4 导线间互阻抗的计算第26-27页
    2.2 导体的合并算法第27-31页
        2.2.1 阻抗合并第27-30页
        2.2.2 导纳合并第30-31页
    2.3 牵引供电方式的选择第31-32页
    2.4 牵引变电所的模型第32-34页
        2.4.1 Scott变压器第32-33页
        2.4.2 牵引变电所的模型建立第33-34页
    2.5 AT所仿真模型第34-36页
        2.5.1 自耦变压器的原理第34-35页
        2.5.2 AT所的模型建立第35-36页
    2.6 电力机车仿真模型第36-37页
    2.7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基于电接触理论的绝缘节电弧烧损研究第38-49页
    3.1 分析绝缘节和钢轨烧损的形成机理第38-39页
        3.1.1 绝缘节和钢轨烧损现象概述第38页
        3.1.2 电弧产生原因的分析第38-39页
        3.1.3 绝缘节和钢轨烧损原因分析第39页
    3.2 电接触理论概述第39-40页
    3.3 轮轨接触电路的等效模型第40-41页
    3.4 建立轮轨的动态接触模型第41-44页
        3.4.1 绝缘节处轮轨动态接触的分析及假设第41-42页
        3.4.2 绝缘节处轮轨间实际接触面积的数学模型第42-44页
    3.5 结合实际的数学模型求解第44-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结合实际站场的仿真分析及解决方法的研究第49-61页
    4.1 具体研究对象的选择第49页
    4.2 结合实际站场分析电弧产生机理第49-51页
    4.3 结合实际站场的仿真及分析第51-54页
        4.3.1 交流电弧模型及分析第51页
        4.3.2 结合实际站场的仿真模型第51-53页
        4.3.3 站场仿真中的参数估计第53页
        4.3.4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53-54页
    4.4 解决方法的研究第54-59页
        4.4.1 有源低通滤波器的设计第55-58页
        4.4.2 对滤波装置的仿真验证及分析第58-59页
    4.5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5.1 结论第61-62页
    5.2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致谢第67-68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旋翼飞行器飞行姿态控制与测量
下一篇:轨道交通专网通信产品设计研究--以地铁调度台交互设计应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