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8页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页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8-25页 |
第一节 国外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一、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第18页 |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18页 |
三、小规模生产理论 | 第18-19页 |
四、技术地方化理论 | 第19页 |
五、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22-24页 |
第四节 文献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分析 | 第25-38页 |
第一节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与现状 | 第25-28页 |
一、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 | 第25页 |
二、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流向的国家 | 第25-26页 |
三、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流向的行业 | 第26-27页 |
四、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主要企业类型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特点 | 第28-31页 |
一、投资总量增长迅速 | 第28-29页 |
二、投资规模扩大,但总体所占比重仍较小 | 第29-30页 |
三、投资分布的国家集中 | 第30页 |
四、投资的行业分布集中 | 第30-31页 |
五、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多元化 | 第31页 |
第三节 欧盟的投资环境分析 | 第31-34页 |
一、经济环境 | 第32页 |
二、政治环境 | 第32-33页 |
三、科技环境 | 第33-34页 |
第四节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机遇与挑战 | 第34-38页 |
一、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机遇 | 第34-36页 |
二、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挑战 | 第36-38页 |
第四章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38-43页 |
第一节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直接诱发要素分析 | 第38-40页 |
一、劳动力成本 | 第38-39页 |
二、技术合作 | 第39页 |
三、自然资源的丰裕度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间接诱发要素分析 | 第40-43页 |
一、东道国的腐败控制程度 | 第40-41页 |
二、东道国与投资母国的贸易紧密程度 | 第41页 |
三、投资母国对东道国的汇率水平 | 第41-42页 |
四、东道国的消费需求规模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我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3-52页 |
第一节 变量的选择和数据的来源 | 第43-45页 |
一、欧盟各国的矿石燃料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raw) | 第43页 |
二、欧盟各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 | 第43页 |
三、中国对欧盟各国的汇率兑换比率(er) | 第43-44页 |
四、欧盟各国的居民的专利量(rd) | 第44页 |
五、中国对欧盟各国的进出口总量(ix) | 第44页 |
六、欧盟各国的劳动生产成本的变化率(lp) | 第44页 |
七、欧盟各国的腐败控制指数(corruption) | 第44页 |
八、交互项(agdp*corruption)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 | 第45-46页 |
第三节 模型的构建 | 第46页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第46-52页 |
一、平稳性检验 | 第46-47页 |
二、模型形式选择 | 第47-48页 |
三、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 | 第48页 |
四、模型结果的分析 | 第48-52页 |
第六章 推进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结论与建议 | 第52-56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第52-53页 |
第二节 企业层面的建议 | 第53-54页 |
一、提升我国产品的影响力 | 第53页 |
二、加强对海外投资项目的考察 | 第53页 |
三、采用差异化的投资战略 | 第53-54页 |
第三节 政府层面的建议 | 第54-56页 |
一、加强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 | 第54页 |
二、健全支持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政策 | 第54页 |
三、加强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