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基于网络社会的公民教育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第8-10页
        1.1.1 选题缘由第8-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5页
        1.2.1 国内公民教育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外公民教育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3 相关概念的辨析第13-15页
    1.3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6-18页
第二章 网络社会视域下公民教育的发展与变化第18-39页
    2.1 公民、公民教育及其相关第18-21页
        2.1.1 公民第18-20页
        2.1.2 公民教育第20-21页
    2.2 中西方公民教育历史演进过程第21-26页
        2.2.1 我国公民教育的演变及评析第21-24页
        2.2.2 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经纬第24-26页
    2.3 网络社会的内涵、构成及其特性第26-29页
        2.3.1 网络社会的内涵第26页
        2.3.2 网络社会的构成第26-28页
        2.3.3 网络社会的特性第28-29页
    2.4 网络社会视域下公民教育的新变化与发展第29-39页
        2.4.1 网络社会视域下公民教育主体方面的新变化与发展第29-31页
        2.4.2 网络社会视域下公民教育文化方面的新变化与发展第31-33页
        2.4.3 网络社会视域下公民教育手段方面的新变化与发展第33-37页
        2.4.4 网络社会视域下公民教育环境方面的新变化与发展第37-39页
第三章 网络社会视域公民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第39-45页
    3.1 异化与虚无:网络社会公民教育的主体困境第39-41页
        3.1.1 网络社会信息的泛滥使主体无所适从,导致公民教育的主体性异化第39-40页
        3.1.2 网络社会中虚拟与现实的巨大差异,阻碍着公民教育主体性的发挥第40-41页
    3.2 污染与消解:网络文化对公民教育内容的挑战第41-43页
        3.2.1 不良的网络文化导致个人主义抬头第41页
        3.2.2 网络文化发展给公民教育者素质和观念带来的挑战第41-42页
        3.2.3 庸俗的网络文化导致学生人生理想的错位第42-43页
    3.3 技术缺陷与角色迷茫:网络社会公民教育手段的滞后第43-44页
        3.3.1 网络技术自身缺陷导致公民道德滑坡第43页
        3.3.2 网络技术的过度滥用造成公民知识的贫瘠、文化的倒退第43-44页
        3.3.3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造成教师角色转变中的迷茫第44页
    3.4 商业性与不稳定性:网络社会公民教育环境的日趋恶化第44-45页
        3.4.1 公民教育的环境日趋商业化第44页
        3.4.2 公民教育环境日趋不稳定化第44-45页
第四章 基于网络社会的公民教育实践路径第45-53页
    4.1 主体性上:群体共情感染与自我体验并举,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第45-47页
    4.2 网络文化上:改造与完善并举,加强网络文化对学习者的道德引导第47-48页
    4.3 网络教育方式上:技术伦理与责任伦理并举,提高网络媒介素养第48-50页
    4.4 网络环境上:法律与自律并举,构建和谐网络公民教育环境第50-53页
参考文献第53-54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的问题与建议--以Z市试点改革为例
下一篇:甘南藏区妇女政治参与问题研究--以合作市X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