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2-21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的历史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的发展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的发展 | 第15-16页 |
1.3 合成孔径雷达主要工作模式 | 第16-17页 |
1.4 合成孔径雷达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1.4.1 高分辨率 | 第17页 |
1.4.2 小型化 | 第17-18页 |
1.4.3 多星组网 | 第18页 |
1.4.4 多模式 | 第18-19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1.5.1 工作的意义 | 第19页 |
1.5.2 工作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滑动聚束星载SAR 成像模式 | 第21-30页 |
2.1 滑动聚束模式 | 第21-23页 |
2.1.1 点目标回波方程 | 第21-22页 |
2.1.2 分辨率分析 | 第22-23页 |
2.1.3 测绘带宽分析 | 第23页 |
2.2 三种SAR 工作模式的关系 | 第23-28页 |
2.2.1 聚束模式 | 第23-26页 |
2.2.2 条带模式 | 第26-27页 |
2.2.3 三种模式的比较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滑动聚束星载SAR 回波建模 | 第30-44页 |
3.1 回波模型 | 第30-32页 |
3.2 参考坐标系和地球模型 | 第32-34页 |
3.3 卫星平台到目标点的斜距关系 | 第34-41页 |
3.3.1 卫星平台到目标点的中心斜距 | 第38-40页 |
3.3.2 孔径内任意时刻卫星平台到目标点的瞬时斜距 | 第40-41页 |
3.4 回波点阵产生算法流程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滑动聚束模式成像算法 | 第44-62页 |
4.1 常用SAR 成像处理算法 | 第44-53页 |
4.1.1 Chirp Scaling 算法 | 第44-48页 |
4.1.2 非线性的CS 算法 | 第48-50页 |
4.1.3 频率Scaling 算法 | 第50-53页 |
4.2 滑动聚束SAR 成像算法 | 第53-61页 |
4.2.1 算法分析 | 第53-59页 |
4.2.2 降低方位向PRF | 第59-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滑动聚束星载SAR 仿真架构 | 第62-73页 |
5.1 总体架构 | 第62页 |
5.2 建模与计算模块 | 第62-72页 |
5.2.1 系统模糊度模块 | 第63-64页 |
5.2.2 脉冲重复频率模块 | 第64-65页 |
5.2.3 地球自转模块 | 第65-69页 |
5.2.4 卫星偏航模块 | 第69-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仿真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73-97页 |
6.1 雷达仿真的系统参数和系统指标 | 第73-75页 |
6.1.1 雷达系统参数 | 第73-74页 |
6.1.2 轨道参数 | 第74页 |
6.1.3 二维点目标阵 | 第74页 |
6.1.4 仿真指标 | 第74-75页 |
6.2 滑动聚束模式仿真结果 | 第75-96页 |
6.2.1 正侧视下 | 第75-78页 |
6.2.2 地球自转和卫星偏航 | 第78-80页 |
6.2.3 未加窗条件下不同斜视角 | 第80-88页 |
6.2.4 加窗条件下不同斜视角 | 第88-96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9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99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97页 |
7.2 未来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04-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