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9页 |
1.1 概念诠释 | 第9-12页 |
1.1.1 区域、城市与乡村 | 第9-10页 |
1.1.2 小城镇 | 第10-11页 |
1.1.3 城乡关系 | 第11-12页 |
1.2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城乡协调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城乡协调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 第19-21页 |
2.2 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2.1 西方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理论 | 第21-24页 |
2.2.2 非均衡增长理论 | 第24-25页 |
2.2.3 协调发展理论 | 第25-27页 |
3 环县城乡发展评价 | 第27-36页 |
3.1 环县概况 | 第27-30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7-28页 |
3.1.2 国民经济概况 | 第28页 |
3.1.3 农业资源概况 | 第28-29页 |
3.1.4 自然资源概况 | 第29页 |
3.1.5 文化、教育 | 第29-30页 |
3.2 城乡协调发展的指标和协调度计算 | 第30-34页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0-31页 |
3.2.2 城乡系统控制层各指数的计算 | 第31-32页 |
3.2.3 城市和农村综合指数的计算 | 第32-33页 |
3.2.4 城乡协调度的计算 | 第33-34页 |
3.3 环县城乡协调度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34-36页 |
4 环县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分析 | 第36-42页 |
4.1 环县产业现状分析 | 第36-38页 |
4.2 环县城乡产业关联度分析 | 第38-42页 |
4.2.1 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4.2.2 农业与农、林、牧和渔业关联性分析 | 第39-40页 |
4.2.3 农业和工业关联性分析 | 第40页 |
4.2.4 农业与三次产业关联性分析 | 第40-42页 |
5 环县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42-50页 |
5.1 环县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 第42-45页 |
5.1.1 城乡关系在经济方面的不协调 | 第42-44页 |
5.1.2 城乡关系在政治方面的不协调 | 第44页 |
5.1.3 城乡关系在文化方面的不协调 | 第44-45页 |
5.1.4 城乡关系在社会方面的不协调 | 第45页 |
5.2 环县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 第45-50页 |
5.2.1 自然环境的影响 | 第45-47页 |
5.2.2 户籍制度下的城乡壁垒 | 第47页 |
5.2.3 财政与金融体制倾斜 | 第47-48页 |
5.2.4 “马太效应”下要素的单向流动 | 第48-49页 |
5.2.5 经济结构和城乡产业发展的作用 | 第49-50页 |
5.2.6 观念因素 | 第50页 |
6 城乡协调发展途径 | 第50-58页 |
6.1 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50-52页 |
6.1.1 加快城镇化的战略,发挥城镇核心作用 | 第51页 |
6.1.2 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51-52页 |
6.2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城乡经济相互融合 | 第52-55页 |
6.2.1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工业化 | 第52-53页 |
6.2.2 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实现工农业联动互促 | 第53-54页 |
6.2.3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54页 |
6.2.4 积极发展旅游业,创建特色文化大县 | 第54-55页 |
6.3 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城乡协调网络体系 | 第55-56页 |
6.3.1 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城乡利益分配 | 第55页 |
6.3.2 实施基础设施网络化 | 第55-56页 |
6.4 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 第56-57页 |
6.5 加强生态建设,为城乡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 第57-5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7.1 基本结论 | 第58页 |
7.2 创新与不足 | 第58-59页 |
7.3 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问题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