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板形控制的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1.2.1 国内板形控制的研究及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外板形控制的研究及发展状况 | 第13页 |
1.3 模糊控制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板形控制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1.3.1 模糊控制技术的发展历史背景 | 第13-14页 |
1.3.2 模糊控制的特点 | 第14-15页 |
1.3.3 模糊控制技术在板形控制中的应用 | 第15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2章 中厚板板形控制基本原理 | 第17-31页 |
2.1 板形控制的基本概念 | 第17-21页 |
2.1.1 板形缺陷的分类 | 第18页 |
2.1.2 板形定量表示方法 | 第18-21页 |
2.2 影响板形的主要因素 | 第21-24页 |
2.2.1 轧辊弹性挠曲变形对板形的影响 | 第22页 |
2.2.2 工作辊与坯料之间弹性压扁对板形的影响 | 第22页 |
2.2.3 轧辊热凸度对板形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4 轧辊磨损对板形的影响 | 第23页 |
2.2.5 轧辊初始凸度对板形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 板形控制的主要方法 | 第24-28页 |
2.3.1 液压弯辊 | 第24-25页 |
2.3.2 轧辊横移 | 第25页 |
2.3.3 轧辊交叉 | 第25-26页 |
2.3.4 液压胀辊 | 第26-27页 |
2.3.5 轧辊分段冷却 | 第27-28页 |
2.4 板形检测装置及其原理 | 第28-30页 |
2.4.1 板形检测装置分类及要求 | 第28-29页 |
2.4.2 板形检测基本原理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模糊控制器设计及轧辊热凸度的研究 | 第31-41页 |
3.1 传统板形控制方法的局限和模糊控制的优点 | 第31-32页 |
3.2 模糊控制器 | 第32-37页 |
3.2.1 模糊化 | 第32-35页 |
3.2.2 模糊数据库和规则库 | 第35页 |
3.2.3 模糊推理 | 第35-36页 |
3.2.4 清晰化 | 第36-37页 |
3.3 板坯与轧辊之间热传导关系的研究 | 第37-39页 |
3.3.1 影响轧制凸度对称的因素 | 第37页 |
3.3.2 轧辊热凸度的产生 | 第37-38页 |
3.3.3 轧制过程的热平衡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分段冷却控制系统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41-55页 |
4.1 轧辊分段冷却控制技术 | 第41-43页 |
4.1.1 分段冷却的定义及工作原理 | 第41页 |
4.1.2 分段冷却的意义 | 第41页 |
4.1.3 分段冷却系统构成 | 第41-42页 |
4.1.4 分段冷却工艺布置 | 第42-43页 |
4.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43-49页 |
4.2.1 板形的建模 | 第43-44页 |
4.2.2 控制变量的选择 | 第44页 |
4.2.3 控制变量的模糊化 | 第44-45页 |
4.2.4 模糊控制规则的建立 | 第45-48页 |
4.2.5 轧辊冷却模糊控制工作流程 | 第48-49页 |
4.3 局部板形不良的分段冷却模糊控制 | 第49-52页 |
4.4 轧辊冷却水系统造成轧辊热凸度不均匀的几种情况分析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分段冷却模糊控制系统实现 | 第55-63页 |
5.1 系统的配置 | 第55-56页 |
5.2 系统的软件实现 | 第56-58页 |
5.3 上位机监控系统的实现 | 第58-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