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基于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必要性 | 第16-25页 |
2.1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概述 | 第16-20页 |
2.1.1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 第16-18页 |
2.1.2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 | 第18-19页 |
2.1.3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 | 第19-20页 |
2.2 卓越工程师的概述 | 第20-22页 |
2.2.1 卓越工程师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2 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 第21-22页 |
2.3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产学研合作教育 | 第22-25页 |
第三章 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师的国际案例与经验剖析 | 第25-36页 |
3.1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 | 第25-28页 |
3.1.1 合作教育的特色 | 第25-27页 |
3.1.2 合作教育的管理 | 第27-28页 |
3.2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 第28-33页 |
3.2.1 合作教育的特色 | 第29-32页 |
3.2.2 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 第32-33页 |
3.3 美、加两所学校合作教育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3.3.1 相同点 | 第33页 |
3.3.2 不同点 | 第33-34页 |
3.4 对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启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国内基于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分析 | 第36-43页 |
4.1 工学交替模式分析 | 第36-37页 |
4.2 以“顶岗实践”为核心的3+1+1 模式分析 | 第37-39页 |
4.3 以实训为主体的2+1+1 模式分析 | 第39-41页 |
4.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构建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 | 第43-56页 |
5.1 研究型大学的优势 | 第43页 |
5.2 研究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与高职院校的差异 | 第43-44页 |
5.3 构建新模式总体思路 | 第44-45页 |
5.4 新模式的具体措施 | 第45-56页 |
5.4.1 明确的培养目标 | 第45-46页 |
5.4.2 创新的“工学交替”合作教育学制 | 第46-47页 |
5.4.3 宽平台+活模块的并行式课程体系 | 第47-51页 |
5.4.4 “研究型+传统型”的教学方法 | 第51-52页 |
5.4.5 三重螺旋上升式的实践体系 | 第52-56页 |
总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