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7-8页 |
1.2 激光电弧复合焊机理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1.3 电弧等离子体的光谱诊断 | 第10-14页 |
1.3.1 电弧等离子体的光谱诊断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光谱诊断技术在激光复合焊接领域的运用 | 第12-14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试验系统 | 第15-24页 |
2.1 复合焊接系统 | 第15-17页 |
2.1.1 激光器 | 第15-16页 |
2.1.2 弧焊设备 | 第16-17页 |
2.2 光谱信息采集系统 | 第17页 |
2.3 高速摄像系统 | 第17-19页 |
2.4 电信号采集系统 | 第19-21页 |
2.4.1 传感器 | 第19-20页 |
2.4.2 数据采集卡 | 第20-21页 |
2.5 PC 机及同步触发采集软件 | 第21-22页 |
2.5.1 PC 机 | 第21页 |
2.5.2 同步触发采集软件 | 第21-22页 |
2.6 试验系统总体结构 | 第22-2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激光-脉冲MIG 复合电弧等离子体的光谱强度分析 | 第24-48页 |
3.1 电弧辐射 | 第24-26页 |
3.1.1 电弧辐射种类 | 第24-25页 |
3.1.2 辐射强度 | 第25-26页 |
3.2 焊接试验 | 第26-29页 |
3.2.1 试验方案 | 第26-27页 |
3.2.2 试验基本要求 | 第27-28页 |
3.2.3 试验参数 | 第28-29页 |
3.3 峰值状态MIG 电弧光谱强度的分布特征 | 第29-34页 |
3.3.1 峰值状态MIG 电弧光谱的频域分布特征 | 第29-31页 |
3.3.2 峰值状态MIG 电弧光谱在X 轴方向的分布特征 | 第31-33页 |
3.3.3 峰值状态MIG 电弧光谱在Y 轴方向的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3.4 峰值状态复合电弧光谱强度的分布特征 | 第34-39页 |
3.4.1 峰值状态复合电弧光谱的频域分布特征 | 第34-37页 |
3.4.2 峰值状态复合电弧光谱在X 轴方向的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3.4.3 峰值状态复合电弧光谱在Y 轴方向的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3.5 MIG 电弧与复合电弧光谱强度的分布对比 | 第39-47页 |
3.5.1 峰值状态MIG 电弧与复合电弧光谱的频域分布对比 | 第39-41页 |
3.5.2 峰值状态MIG 电弧与复合电弧光谱在X 轴方向的分布对比 | 第41-43页 |
3.5.3 峰值状态MIG 电弧与复合电弧光谱在Y 轴方向的分布对比 | 第43-44页 |
3.5.4 MIG 电弧与复合电弧光谱的空间分布对比 | 第44-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激光-脉冲MIG 复合电弧等离子体的物理参数计算 | 第48-59页 |
4.1 等离子体的热力学状态 | 第48-51页 |
4.1.1 LTE 及其状态方程 | 第48-49页 |
4.1.2 复合电弧等离子体热力学状态 | 第49-51页 |
4.2 热等离子体辐射的传递 | 第51-53页 |
4.3 诊断方法 | 第53-54页 |
4.3.1 Stark 展宽法的原理 | 第53-54页 |
4.3.2 Boltzmann 图法的原理 | 第54页 |
4.4 电子密度的计算 | 第54-56页 |
4.4.1 计算前提、简化及谱线选择 | 第54-55页 |
4.4.2 计算的实现 | 第55-56页 |
4.5 电子温度的计算 | 第56-57页 |
4.5.1 计算前提、简化及谱线选择 | 第56页 |
4.5.2 计算的实现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激光-脉冲MIG 复合电弧等离子体光谱信息的探讨 | 第59-63页 |
5.1 辐射强度的探讨 | 第59-60页 |
5.2 电子密度的探讨 | 第60-61页 |
5.3 电子温度的探讨 | 第6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