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线路构造论文--路基论文

遂渝铁路无碴轨道路基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1-17页
    1.1 路基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展望第11-13页
    1.2 课题来源及依据第13页
    1.3 工程概况第13-15页
        1.3.1 试验段主要技术标准第13-14页
        1.3.2 遂渝线无碴轨道综合试验段工程概况第14页
        1.3.3 无碴轨道综合试验段概况第14-15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第15-17页
        1.4.1 钢筋砼桩网复合地基结构施工技术第15页
        1.4.2 无碴轨道桩网复合路基工后沉降估算方法第15页
        1.4.3 路基填筑施工技术第15-16页
        1.4.4 路基压实检测方法第16页
        1.4.5 沉降监测方法第16-17页
2 无碴轨道钢筋混凝土桩网施工技术第17-26页
    2.1 工程概况第17页
    2.2 作用原理及结构形式第17页
    2.3 桩网结构施工方案制定第17页
    2.4 桩网结构施工关键技术第17-19页
    2.5 桩网结构施工工艺第19-25页
        2.5.1 施工准备第19-20页
        2.5.2 钻机就位第20页
        2.5.3 成孔作业第20-21页
        2.5.4 灌注桩身混凝土第21-22页
        2.5.5 反插钢筋笼第22-23页
        2.5.6 成桩检测第23-25页
    2.6 本章小结第25-26页
3 桩网结构复合路基的沉降机理第26-55页
    3.1 桩网复合地基的定义及其工后沉降的构成第26-27页
    3.2 桩土应力比的计算第27-33页
        3.2.1 桩土应力比的定义第27页
        3.2.2 网单元的受力分析第27-32页
        3.2.3 桩土应力比计算式第32-33页
    3.3 桩土加固区的工后沉降量的计算第33-43页
        3.3.1 计算模型第33页
        3.3.2 用薄板来模拟网单元计算工后沉降第33-37页
        3.3.3 用中厚板来模拟网单元计算工后沉降第37-43页
    3.4 加固区下卧层工后沉降量的计算第43-44页
        3.4.1 桩穿透地基下的软土层第43页
        3.4.2 桩未穿透地基下的软土层第43-44页
    3.5 工后总沉降量的计算第44-45页
    3.6 沉降计算与分析第45-53页
        3.6.1 沉降计算第45-47页
        3.6.2 工后沉降的分析第47-53页
    3.7 本章小结第53-55页
4 路基填料级配及填筑施工技术第55-63页
    4.1 工程概况第55页
    4.2 路基填料级配及填筑施工技术研究第55-61页
        4.2.1 路基结构形式第55-56页
        4.2.2 路基填筑材料标准第56页
        4.2.3 路基填筑施工方案制定第56页
        4.2.4 路基填筑施工关键技术第56-57页
        4.2.5 路基填筑施工工艺第57-61页
    4.3 本章小结第61-63页
5 无碴轨道路基检测技术第63-69页
    5.1 工程概况第63页
    5.2 路基压实质量标准第63-64页
    5.3 无碴轨道路基压实检测技术第64-67页
        5.3.1 地基系数及孔隙率检测第64页
        5.3.2 动态变形模量及二次变形模量检测第64-67页
    5.4 无碴轨道路基检测成果第67页
    5.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6 无碴轨道沉降观测技术第69-86页
    6.1 工程概况第69页
    6.2 工后沉降控制标准第69页
    6.3 无蹅轨道路基沉降观测方法第69-71页
        6.3.1 路基沉降观测第69-71页
        6.3.2 位移观测第71页
    6.4 观测点布设第71-73页
        6.4.1 观测点布设原则第71-72页
        6.4.2 观测点布设表第72-73页
    6.5 无碴轨道路基沉降观测仪器第73-74页
    6.6 无碴轨道路基沉降观测成果第74-85页
        6.6.1 沉降板观测第74-78页
        6.6.2 路基不均匀沉降分析第78-82页
        6.6.3 预压试验第82-85页
    6.7 本章小结第85-86页
7 本文总结与展望第86-88页
    7.1 本文总结第86-87页
    7.2 对后续研发工作的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0页
致谢第90-9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1-94页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细辛中药有效成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双核理论的近洋航线停泊港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