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的创新点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7-34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 | 第19-2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1-29页 |
一、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二、国内外碳金融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三、文献评述 | 第29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9-3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9-31页 |
二、研究重点 | 第31-32页 |
三、研究难点 | 第32页 |
四、创新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与路径选择 | 第34-57页 |
第一节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演进历程 | 第34-39页 |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 第34-37页 |
二、低碳经济的实质 | 第37-38页 |
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演进历程 | 第38-39页 |
第二节 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 | 第39-47页 |
一、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 | 第40-41页 |
二、欧盟框架下的国际规则 | 第41-44页 |
三、伞形集团减排心态 | 第44-45页 |
四、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经济 | 第45-47页 |
第三节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 | 第47-57页 |
一、中国低碳绐济的发展困境 | 第48-52页 |
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52-57页 |
第三章 中国碳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 第57-78页 |
第一节 碳金融市场 | 第57-68页 |
一、碳金融概念 | 第57-59页 |
二、碳金融市场要素 | 第59-63页 |
三、中国碳金融市场 | 第63-68页 |
第二节 碳金融服务 | 第68-72页 |
一、商业银行 | 第68-70页 |
二、证券业 | 第70页 |
三、保险业 | 第70-71页 |
四、基金业 | 第71-72页 |
第三节 碳金融政策 | 第72-78页 |
一、监督管理 | 第72页 |
二、法规建设 | 第72-73页 |
三、政策引导 | 第73-74页 |
四、战略制定 | 第74-78页 |
第四章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78-110页 |
第一节 排污权交易理论 | 第78-87页 |
一、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 第78-81页 |
二、排污权交易的经济学分析——兼与排污税的比较 | 第81-82页 |
三、不同类型微观治理机制下的最优排污制度选择 | 第82-85页 |
四、排污权交易理论的应用 | 第85-87页 |
第二节 碳排放权交易理论 | 第87-93页 |
一、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 第87-89页 |
二、碳排放交易机制对低碳经济的促进作用 | 第89-90页 |
三、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框架分析 | 第90-93页 |
第三节 国家之间的减排合作博弈分析 | 第93-98页 |
一、国家间减排合作的囚徒博弈模型 | 第93-94页 |
二、国家间减排合作的智猪博弈模型 | 第94-95页 |
三、国家间减排合作的捕鹿博弈模型 | 第95-97页 |
四、国家间减排合作博弈的政策含义 | 第97-98页 |
第四节 碳金融对低碳经济促进作用的理论分析 | 第98-103页 |
一、碳金融市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98-100页 |
二、绿色信贷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100-101页 |
三、碳基金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101-102页 |
四、碳金融工具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102-103页 |
第五节 碳金融供需结构的经济分析 | 第103-106页 |
一、碳金融供需结构的经济分析 | 第103-104页 |
二、碳金融供给量不足的机理分析 | 第104-106页 |
第六节 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6-110页 |
一、经济增长因素 | 第107页 |
二、政策因素 | 第107页 |
三、能源因素 | 第107-108页 |
四、投机因素 | 第108页 |
五、技术创新因素 | 第108页 |
六、气候变化因素 | 第108-110页 |
第五章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110-132页 |
第一节 碳市场价格波动与风险分析 | 第110-123页 |
一、碳价格的bai-perron结构突变检验 | 第114-117页 |
二、碳价格结构突变经济分析 | 第117-119页 |
三、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碳市场风险测度及分析 | 第119-123页 |
第二节 金融支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 第123-132页 |
一、模型的设定 | 第124-127页 |
二、实证分析 | 第127-130页 |
三、结论及建议 | 第130-132页 |
第六章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以银行业为例 | 第132-144页 |
第一节 银行支持与低碳经济发展 | 第133-134页 |
一、银行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 第133-134页 |
二、低碳经济发展促进银行可持续发展 | 第134页 |
第二节 银行在低碳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问题 | 第134-138页 |
一、银行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 | 第134-136页 |
二、银行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136-138页 |
第三节 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三位一体”碳金融体系 | 第138-142页 |
一、碳金融服务体系 | 第138-140页 |
二、碳金融市场体系 | 第140-141页 |
三、碳金融政策体系 | 第141-142页 |
第四节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设路径 | 第142-144页 |
一、加强碳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 第142页 |
二、拓展碳金融交易市场 | 第142-143页 |
三、发挥宏观金融政策指导作用 | 第143-144页 |
第七章 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44-151页 |
第一节 构建平台,创新机制,抢占碳交易定价话语权 | 第144-146页 |
一、构建统一的碳金融市场 | 第144-145页 |
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 | 第145页 |
三、抢占碳交易定价话语权 | 第145-146页 |
第二节 培养碳金融中介市场,完善碳金融服务体系 | 第146-148页 |
一、加大金融信贷支撑力度 | 第146页 |
二、鼓励金融机构参与CDM市场 | 第146-147页 |
三、培育中介服务市场 | 第147-148页 |
第三节 加强制度建设和宣传引导,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 第148-151页 |
一、加强风险防范与法制环境建设 | 第148-149页 |
二、加强激励机制建设 | 第149页 |
三、加强宣传和示范引导 | 第149-151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51-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7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70-171页 |
后记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