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9页 |
1.3.1 产业集群 | 第16-18页 |
1.3.2 竞争力与竞争力评价 | 第18-19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1.4.1 产业集群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1.4.2 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21-25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25-30页 |
1.5.1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 第25-26页 |
1.5.2 研究的可行性与方法选择 | 第26-28页 |
1.5.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8-30页 |
第2章 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0-60页 |
2.1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学派及观点述评 | 第30-42页 |
2.1.1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学术观点与述评 | 第30-39页 |
2.1.2 新兴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39-42页 |
2.2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 | 第42-53页 |
2.2.1 竞争优势理论的学术渊源和简单述评 | 第42-47页 |
2.2.2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对比分析 | 第47-51页 |
2.2.3 本文关于竞争优势的观点:竞争优势是一种综合性的比较优势 | 第51-53页 |
2.3 现有的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方法比较 | 第53-60页 |
2.3.1 定性评价的方法 | 第53-54页 |
2.3.2 定量评价的方法 | 第54-56页 |
2.3.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56-60页 |
第3章 综合比较优势的理论内涵 | 第60-84页 |
3.1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变与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 第60-65页 |
3.1.1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变路径 | 第60-63页 |
3.1.2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的突破 | 第63-65页 |
3.1.3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 第65页 |
3.2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 | 第65-69页 |
3.2.1 多因素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 第66页 |
3.2.2 外生比较优势与内生比较优势的理论统一 | 第66-67页 |
3.2.3 涵盖贸易全过程:生产、交易与消费的比较优势理论 | 第67-68页 |
3.2.4 能够解释国内和国际贸易的通用型比较优势理论 | 第68-69页 |
3.3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 | 第69-84页 |
3.3.1 生产函数与消费函数 | 第69-71页 |
3.3.2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 第71-76页 |
3.3.3 制度安排与内生比较优势 | 第76-80页 |
3.3.4 “不可能定理”及类比解说 | 第80-84页 |
第4章 产业集群的特征及综合比较优势来源 | 第84-108页 |
4.1 构建用综合比较优势分析竞争力的理论框架 | 第84-88页 |
4.1.1 用综合比较优势作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的可行性 | 第84-86页 |
4.1.2 本文所采用的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第86页 |
4.1.3 本文构建的竞争力分析方法与现有方法的比较 | 第86-88页 |
4.2 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及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 | 第88-96页 |
4.2.1 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 第88-93页 |
4.2.2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 | 第93-96页 |
4.3 产业集群的生产优势来源分析 | 第96-102页 |
4.3.1 内生生产优势分析 | 第96-99页 |
4.3.2 外生生产优势分析 | 第99-102页 |
4.4 产业集群的交易优势来源分析 | 第102-105页 |
4.4.1 内生交易优势分析 | 第102-103页 |
4.4.2 外生交易优势分析 | 第103-105页 |
4.5 产业集群的消费优势来源分析 | 第105-108页 |
4.5.1 内生消费优势分析 | 第105-106页 |
4.5.2 外生消费优势分析 | 第106-108页 |
第5章 基于综合比较优势理论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安排与解析 | 第108-128页 |
5.1 指标体系的结构设计与安排 | 第108-113页 |
5.1.1 生产优势指标的提取和确立 | 第108-110页 |
5.1.2 交易优势指标的提取和确立 | 第110-111页 |
5.1.3 消费优势指标的提取和确立 | 第111-112页 |
5.1.4 指标体系的结构设计与安排 | 第112-113页 |
5.2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13-120页 |
5.2.1 权重的作用和确定原则 | 第113-114页 |
5.2.2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114页 |
5.2.3 基于层次分析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实施步骤 | 第114-120页 |
5.3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构建 | 第120-128页 |
5.3.1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120-122页 |
5.3.2 模糊综合评判的实施步骤 | 第122-125页 |
5.3.3 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产业集群进行竞争力评价的要点 | 第125-128页 |
第6章 对中国产业集群样本的实证分析与效果检验 | 第128-162页 |
6.1 选择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竞争力评价样本 | 第128-133页 |
6.1.1 样本选择的依据 | 第128-129页 |
6.1.2 统计数据与问卷调查的一致性处理 | 第129-130页 |
6.1.3 样本的竞争力评价步骤 | 第130-133页 |
6.2 中关村的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133-151页 |
6.2.1 中关村的竞争力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133-140页 |
6.2.2 中关村的发展现状 | 第140-145页 |
6.2.3 中关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5-147页 |
6.2.4 对中关村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 第147-151页 |
6.3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 第151-162页 |
6.3.1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 第151-154页 |
6.3.2 我国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154-157页 |
6.3.3 促进我国产业集群持续升级的对策建议 | 第157-16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2-166页 |
7.1 结论 | 第162-16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63-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6页 |
附录1 2005-2009 年中关村定性指标的问卷回收统计和评语集 | 第176-181页 |
附录2 2005-2009 年中关村定量指标的统计数据整理结果 | 第181-182页 |
附录3 2009 年中关村定量指标的问卷回收统计和评语集 | 第182-183页 |
附录4 2005-2009 年中关村定量指标的评判分数 | 第183-184页 |
附录5 2009 年中关村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判MATLAB 程序 | 第184-187页 |
附录6 中关村2005-2009 年各项统计数据集合 | 第187-191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91-192页 |
致谢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