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湖泊富营养化现状 | 第11-12页 |
1.2 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及危害机理 | 第12页 |
1.3 生物方法调控治理湖泊富营养化 | 第12-18页 |
1.3.1 种植水生维管束植物 | 第13-14页 |
1.3.2 微生物净化技术 | 第14页 |
1.3.3 生物浮床技术 | 第14-15页 |
1.3.4 生物链调控技术 | 第15-18页 |
1.4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18-19页 |
第2章 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水质评价 | 第19-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2.1.1 调查样点及采样方法 | 第19-20页 |
2.1.2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0-21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1-28页 |
2.2.1 群落组成与生物多样性 | 第21-23页 |
2.2.2 浮游植物密度 | 第23-25页 |
2.2.3 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25-27页 |
2.2.4 白洋淀富营养化程度评价 | 第27-28页 |
2.3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对白洋淀水质影响的原位围隔试验研究 | 第29-43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3.1.1 实验设置 | 第29-30页 |
3.1.2 测定方法 | 第30页 |
3.2 结果 | 第30-40页 |
3.2.1 围隔水体理化指标变化 | 第30-37页 |
3.2.2 围隔水体叶绿素a 含量变化 | 第37-38页 |
3.2.3 围隔水体浮游植物物种及优势种类变化 | 第38页 |
3.2.4 围隔水体营养状况变化 | 第38-40页 |
3.3 讨论 | 第40-42页 |
3.3.1 不同密度的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对水质的控制效果比较 | 第40-42页 |
3.3.2 浮游植物的变化情况 | 第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不同生物组合对白洋淀水质影响的原位围隔试验研究 | 第43-53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43页 |
4.1.1 实验设置 | 第43页 |
4.1.2 测定方法 | 第43页 |
4.2 结果 | 第43-50页 |
4.2.1 围隔水体理化指标变化 | 第43-48页 |
4.2.2 围隔水体叶绿素a 含量变化 | 第48页 |
4.2.3 围隔水体浮游植物物种及优势种类变化 | 第48-49页 |
4.2.4 围隔水体营养状况变化 | 第49-50页 |
4.3 讨论 | 第50-52页 |
4.3.1 不同生物组合对水质的控制效果比较 | 第50-52页 |
4.3.2 浮游植物的变化情况 | 第52页 |
4.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结论 | 第53页 |
5.2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