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

《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矿难报道比较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引言第10-17页
    (一)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二) 研究方法第12-13页
    (三) 文献综述第13-16页
    (四) 本文结构及创新点第16-17页
第1章 中美两国矿难报道现状第17-22页
    1.1 中国媒体矿难报道当前遇到的困境第17-18页
        1.1.1 我国矿难报道目前遇到的“尴尬局面”第17-18页
        1.1.2 我国媒体矿难报道的困惑第18页
    1.2 美国政府、企业及媒体应对矿难的情况第18-20页
    1.3 借鉴《纽约时报》矿难报道经验的重要意义第20-22页
第2章 《人民日报》《纽约时报》矿难报道样本量化分析第22-36页
    2.1 报道数量比较第22-26页
        2.1.1 报道篇数的时间分布第22-25页
        2.1.2 报道字数的时间分布第25-26页
    2.2 报道版面分布第26-29页
        2.2.1 报道版面分布总体情况第26-28页
        2.2.2 头版报道时间分布比较第28-29页
        2.2.3 《纽约时报》经济版报道第29页
    2.3 报道类型比较第29-31页
        2.3.1 报道类型分布情况第29-31页
        2.3.2 《纽约时报》调查性报道第31页
    2.4 报道对象比较第31-36页
        2.4.1 报道对象分布比例比较第31-33页
        2.4.2 《纽约时报》煤矿企业类报道的时间分布情况第33-36页
第3章 《人民日报》《纽约时报》矿难报道样本文本分析第36-50页
    3.1 两报矿难新闻报道内容总体分析第36-41页
        3.1.1 以事发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报道第37页
        3.1.2 以深入调查为主要内容的报道第37-38页
        3.1.3 以分析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报道第38-39页
        3.1.4 以社会同情为主要内容的报道第39-40页
        3.1.5 以公共论坛为主要内容的报道第40-41页
        3.1.6 以社会动员为主要内容的报道第41页
    3.2 两报重点不同的内容个案分析第41-50页
        3.2.1 《人民日报》《纽约时报》以政府为对象的报道内容第41-42页
        3.2.2 《纽约时报》的调查性报道内容第42-46页
        3.2.3 《纽约时报》以煤矿企业为对象的报道第46-48页
        3.2.4 《纽约时报》对我国王家岭矿难事故的转述报道第48-50页
第4章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矿难报道异同点分析第50-56页
    4.1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矿难报道在各阶段的异同第50-54页
        4.1.1 在发生、发展期,《人民日报》时效性和客观性略显不足第51-52页
        4.1.2 在解决期,《纽约时报》报道更全面均衡第52页
        4.1.3 在善后期,《人民日报》对调查性报道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第52-54页
        4.1.4 在潜伏期,两报都没有做好事件的预警工作第54页
    4.2 产生不同的原因第54-56页
        4.2.1 发展程度不同第54-55页
        4.2.2 我国新闻法制建设有待深入完善第55页
        4.2.3 我国媒体对社会转型期的媒体责任认识不足第55-56页
第5章 我国矿难报道的转变与提升第56-62页
    5.1 放宽报道空间,加强对政府与民意的双向互动第56-57页
    5.2 去除明显的功利主义与工具性特点第57页
    5.3 加强新闻媒体的调查性报道——从“报警”到“预警”第57-59页
    5.4 消除“两隐”是矿难报道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第59-60页
    5.5 建构反思自省的媒介文化第60页
    5.6 呼吁立法保护与媒介自由第60-62页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附录第65-77页
致谢第77-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研究
下一篇:基于用户追踪技术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