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火电厂热工自动控制的内容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4 锅炉过热汽温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锅炉过热汽温的特性分析 | 第18-25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影响过热汽温变化的因素 | 第18-19页 |
2.3 过热汽温控制对象的静态特性 | 第19-21页 |
2.4 过热汽温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 | 第21-24页 |
2.4.1 蒸汽流量扰动下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 | 第21-22页 |
2.4.2 烟气侧传热量扰动下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 | 第22-23页 |
2.4.3 喷水量扰动下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模糊逻辑与 PID 控制的理论基础 | 第25-39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模糊控制的发展史 | 第25-26页 |
3.3 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26-27页 |
3.3.1 模糊控制器的基本结构 | 第26页 |
3.3.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步骤 | 第26-27页 |
3.4 模糊控制的数学基础 | 第27-30页 |
3.4.1 模糊集合的概念 | 第27-28页 |
3.4.2 模糊集合的表示方法 | 第28页 |
3.4.3 隶属度函数 | 第28-29页 |
3.4.4 模糊关系及合成 | 第29-30页 |
3.5 模糊控制的原理及特点 | 第30-32页 |
3.5.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3.5.2 模糊控制的主要特点 | 第31-32页 |
3.6 本文模糊控制部分的设计思路 | 第32-36页 |
3.7 模糊 PID 控制 | 第36-38页 |
3.7.1 常规 PID 控制的理论基础 | 第36-37页 |
3.7.2 模糊自整定 PID 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37-3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模糊自整定 PID 控制在过热汽温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第39-51页 |
4.1 控制过热汽温的典型方案 | 第39-41页 |
4.2 基于串级 PID 汽温控制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 | 第41-42页 |
4.3 过热汽温控制策略的改进 | 第42页 |
4.4 基于模糊自整定 PID 控制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设计 | 第42页 |
4.5 针对被控对象的运行与仿真分析 | 第42-48页 |
4.6 关于模糊 PID 控制器实现的进一步讨论 | 第48-49页 |
4.6.1 模糊 PID 控制系统的实现 | 第48-49页 |
4.6.2 模糊 PID 控制器的调整方式 | 第49页 |
4.7 待改进部分 | 第49-5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模糊自整定 PID 控制器的研究 | 第51-60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粒子群算法的理论基础 | 第51-54页 |
5.2.1 粒子群算法的原理 | 第51-52页 |
5.2.2 粒子群算法的特点 | 第52-53页 |
5.2.3 带收缩因子的粒子群算法 | 第53-54页 |
5.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模糊自整定 PID 控制器设计 | 第54-60页 |
5.3.1 过热汽温控制系统参数的自寻优 | 第54-57页 |
5.3.2 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7-59页 |
5.3.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