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勘测论文

滑坡稳定性变化对隧道变形破坏的影响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边坡失稳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隧道变形的研究现状第13页
        1.2.3 隧道与斜坡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5-18页
第二章 南山滑坡特征及共青团嘉陵江隧道变形特征第18-34页
    2.1 工程概况及环境地质条件第18-24页
        2.1.1 交通位置第18-20页
        2.1.2 共青团嘉陵江隧道概况第20页
        2.1.3 工程所属自然区域地质环境概况第20-24页
    2.2 滑坡特征第24-27页
        2.2.1 滑坡形态特征第24-25页
        2.2.2 滑坡体物质组成特征第25页
        2.2.3 滑坡结构特征分析第25-27页
    2.3 滑坡复活成因分析第27-28页
        2.3.1 降雨对斜坡稳定的影响第27-28页
        2.3.2 地震对斜坡稳定的影响第28页
        2.3.3 人类工程活动对斜坡稳定的影响第28页
    2.4 共青团嘉陵江隧道变形历史及特点分析第28-34页
        2.4.1 衬砌隧道裂损类型第29-31页
        2.4.2 衬砌裂损变形的主要危害第31页
        2.4.3 隧道衬砌结构损害程度分级第31-34页
第三章 滑坡稳定性计算与分析第34-50页
    3.1 计算原理与方法第34-42页
        3.1.1 Bishop 法第34-36页
        3.1.2 Janbu 法(简布法)第36-39页
        3.1.3 Spencer 法(斯宾塞法)第39-40页
        3.1.4 M-P 法第40-42页
    3.2 计算剖面与参数第42-43页
    3.3 计算工况第43-44页
    3.4 计算成果分析第44-48页
        3.4.1 A-A′剖面计算成果第44-46页
        3.4.2 B-B′剖面计算成果第46-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蠕滑型滑坡对隧道破坏机理分析第50-56页
    4.1 隧道位于滑体内时的破坏分析第50-52页
        4.1.1 隧道位于滑体内时的受力分析第50-51页
        4.1.2 隧道位于滑体内时的变形特征第51-52页
        4.1.3 隧道位于滑体内时的地质力学模型第52页
    4.2 隧道与滑面相交时的破坏分析第52-54页
        4.2.1 隧道与滑面相交时的受力分析第52页
        4.2.2 隧道与滑面相交时的变形特征第52-53页
        4.2.3 隧道与滑面相交时的地质力学模型第53-54页
    4.3 隧道位于滑面下时的破坏分析第54-55页
        4.3.1 隧道位于滑床中的受力分析第54页
        4.3.2 隧道位于滑床中的变形特征第54-55页
        4.3.3 隧道位于滑床中的地质力学模型第55页
    4.4 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基于 FLAC3D的滑坡—隧道体系数值分析第56-72页
    5.1 FLAC3D程序简介第56-61页
        5.1.1 概述第56-57页
        5.1.2 FLAC3D 程序求解过程第57-61页
        5.1.3 FLAC3D 结构单元第61页
    5.2 滑坡隧道结构数值模拟分析第61-63页
        5.2.1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第61-62页
        5.2.2 计算参数第62页
        5.2.3 计算工况第62-63页
    5.3 计算结果分析第63-70页
        5.3.1 A-A′剖面前缘未开挖,天然工况下数值模拟第63-64页
        5.3.2 A-A′剖面前缘开挖,天然工况下数值模拟第64-65页
        5.3.3 A-A′剖面前缘开挖,暴雨工况下数值模拟第65-66页
        5.3.4 A-A′剖面前缘开挖,地震工况下数值模拟第66-68页
        5.3.5 A-A′剖面稳定性变化对隧道应力及位移影响分析第68-70页
    5.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6.1 主要结论第72-73页
    6.2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营双公路风积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下一篇:基于ARM的轮式装载机称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