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构造地质学论文--区域构造地质学论文

滇东南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早期构造背景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0-21页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1-15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2 主要存在问题第15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第16页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第16-19页
        1.5.1 技术路线第16-18页
        1.5.2 研究计划安排第18-19页
    1.6 创新性研究成果第19页
    1.7 论文完成工作量第19-21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1-32页
    2.1 年代地层第21-23页
    2.2 岩石地层第23-27页
    2.3 生物地层第27-32页
        2.3.1 蜓带第27-30页
        2.3.2 牙形石带第30-31页
        2.3.3 珊瑚带第31-32页
第3章 构造背景分析第32-65页
    3.1 大地构造单元属性第32-33页
    3.2 火成岩特征第33-40页
        3.2.1 火成岩常量元素特征第35页
        3.2.2 火成岩微量元素特征第35-37页
        3.2.3 构造背景第37-40页
    3.3 构造运动第40-41页
    3.4 同沉积构造第41页
    3.5 碎屑岩特征第41-47页
        3.5.1 常、微量元素特征第42-45页
        3.5.2 物源分析第45-47页
    3.6 铝土岩特征第47-55页
        3.6.1 常量元素第48页
        3.6.2 微量元素第48-51页
        3.6.3 稀土元素第51-53页
        3.6.4 成矿物质来源第53-55页
    3.7 硅岩特征第55-65页
        3.7.1 硅岩地球化学特征第58-62页
        3.7.2 讨论第62-65页
第4章 沉积相模式建立第65-88页
    4.1 区域古地理背景第65-68页
    4.2 沉积相模式第68-80页
        4.2.1 岩石类型第69-73页
        4.2.2 沉积相模式第73-77页
        4.2.3 主要沉积相类型第77-80页
    4.3 层序地层第80-88页
        4.3.1 层序界面特征第80-81页
        4.3.2 副层序类型及特征第81-83页
        4.3.3 层序划分及特征第83-85页
        4.3.4 地层对比及高分辨地层格架第85-88页
第5章 滇东南吴家坪期早期岩相古地理第88-102页
    5.1 定性岩相古地理第88-89页
    5.2 定量岩相古地理第89-99页
        5.2.1 单因素分析第90-96页
        5.2.2 多因素综合作图第96-99页
    5.3 吴家坪期早期岩相古地理特征第99-102页
第6章 结论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6页
附表第116-128页
图版说明第128-134页
照片说明及照片第134-140页
附录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锌肥与水分对旱地缺锌区玉米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下一篇:霉菌蛋白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水解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