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激励理论及因素研究的综述 | 第10-16页 |
1.3.1 相关激励理论的介绍 | 第10-12页 |
1.3.2 国内外关于激励因素的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3 历史研究简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模型推理 | 第18-34页 |
2.1 建筑业农民工的定义及内涵 | 第18页 |
2.2 建筑业农民工的特点 | 第18-21页 |
2.2.1 年龄特点 | 第18-19页 |
2.2.2 教育程度特点 | 第19-20页 |
2.2.3 社会保障水平低 | 第20-21页 |
2.3 建筑业农民工流动分类及其影响 | 第21-22页 |
2.3.1 建筑业农民工流动的概念及分类 | 第21页 |
2.3.2 建筑业农民工流动性大的影响 | 第21-22页 |
2.4 建筑业农民工激励机制构成因素 | 第22-24页 |
2.4.1 薪酬激励 | 第22页 |
2.4.2 企业环境 | 第22-23页 |
2.4.3 未来发展 | 第23-24页 |
2.4.4 工作任务激励 | 第24页 |
2.5 激励模型构建及调研方案 | 第24-29页 |
2.5.1 建筑业农民工激励因素提炼 | 第24-25页 |
2.5.2 建筑业农民工激励模型构建 | 第25-28页 |
2.5.3 问卷设计及调研方法 | 第28-29页 |
2.5.4 样本的选取及问卷的收集 | 第29页 |
2.5.5 分析方法 | 第29页 |
2.6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9-34页 |
2.6.1 样本的基本特征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2.6.2 调查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1-33页 |
2.6.3 离职倾向描述性分析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模型修正及方差分析 | 第34-56页 |
3.1 因子分析 | 第34-43页 |
3.1.1 因子分析模型 | 第34-37页 |
3.1.2 因子分析 | 第37-41页 |
3.1.3 修正的激励模型 | 第41-43页 |
3.2 修正模型的信度分析 | 第43页 |
3.3 方差分析 | 第43-52页 |
3.3.1 性别和各个激励因子的方差分析 | 第43-44页 |
3.3.2 年龄和各个激励因子的方差分析 | 第44-46页 |
3.3.3 婚姻状况和各个激励因子的方差分析 | 第46页 |
3.3.4 受教育情况和各个激励因子的方差分析 | 第46-48页 |
3.3.5 工资占家庭收入比例和各个激励因子的方差分析 | 第48-49页 |
3.3.6 月平均工资和各个激励因子的方差分析 | 第49-51页 |
3.3.7 换工作次数和各个激励因子的方差分析 | 第51-52页 |
3.4 管理建议 | 第52-56页 |
3.4.1 报酬激励 | 第52-53页 |
3.4.2 改善建筑业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 第53-54页 |
3.4.3 有针对性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 第54-55页 |
3.4.4 对不同背景的农民工施行不同的激励策略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4.1 结论 | 第56页 |
4.2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A:建筑业农民工激励因素调查问卷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