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能利用、水电站工程论文--水电站建筑与设备论文--自动化、远动化论文

基于人工智能视角的水电厂二次系统构建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4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综述第11-13页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13-14页
第2章 水电厂二次系统现状第14-17页
    2.1 水电厂二次系统构成第14-15页
    2.2 水电厂二次系统自动化状况第15页
    2.3 水电厂二次系统智能网络现状第15页
    2.4 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2.5 云峰发电厂及其智能化建设现状第16-17页
第3章 人工智能方案与技术措施第17-21页
    3.1 人工智能二次系统方案第17-19页
        3.1.1 人工智能设计方案的设计原则第17页
        3.1.2 人工智能分区方案第17-18页
        3.1.3 人工智能环境下的网络要求第18-19页
    3.2 人工智能二次的技术措施第19-21页
        3.2.1 人工智能的技术规划第19页
        3.2.2 技术设计原则第19-20页
        3.2.3 电气二次设备功能整合与配置第20页
        3.2.4 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功能优化第20-21页
第4章 水电厂智能二次系统的构建第21-32页
    4.1 智能化的概述第21页
    4.2 计算机监控系统构建第21-24页
        4.2.1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监控对象和外接系统第21-22页
        4.2.2 监控系统构建原则第22页
        4.2.3 人工智能监控系统的功能设计第22-24页
    4.3 继电保护及故障录波第24-25页
        4.3.1 继电保护设备设计原则第24页
        4.3.2 发变组保护的配置第24-25页
        4.3.3 高电压系统保护第25页
        4.3.4 故障录波的配置第25页
    4.4 励磁系统第25-27页
        4.4.1 整流、起励及灭磁第26-27页
        4.4.2 励磁调节器第27页
    4.5 图像监控及安保系统第27-28页
        4.5.1 设计原则第27页
        4.5.2 系统总体结构第27-28页
        4.5.3 设备组成第28页
        4.5.4 系统功能第28页
    4.6 通信系统第28-30页
        4.6.1 生产调度和行政通信第29页
        4.6.2 调度通信第29-30页
    4.7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第30-32页
        4.7.1 电站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第30-31页
        4.7.2 拦河大坝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第31-32页
第5章 二次系统的智能化技术改造第32-44页
    5.1 人工智能的实现方法第32页
    5.2 云峰发电厂智能化改造的目标第32-33页
    5.3 云峰发电厂继电保护系统的改造第33-34页
        5.3.1 概述第33页
        5.3.2 新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及特点第33-34页
        5.3.3 继电保护改造后的效果第34页
    5.4 云峰发电厂现地控制单元的改造第34-35页
        5.4.1 概述第34-35页
        5.4.2 改造过程第35页
        5.4.3 改造效果第35页
    5.5 云峰发电厂调速器的改造第35-37页
        5.5.1 概述第35-36页
        5.5.2 新调速器的特点及功能第36页
        5.5.3 调速器改造后的效果第36-37页
    5.6 云峰发电厂励磁系统的改造第37-40页
        5.6.1 概述第37页
        5.6.2 励磁系统的选型配置原则第37-38页
        5.6.3 EXC9000励磁系统的特点及功能第38-40页
        5.6.4 励磁系统改造后的效果第40页
    5.7 云峰发电厂在线状态监测系统的改造第40-42页
        5.7.1 概述第40页
        5.7.2 新设备功能及改造过程第40-42页
        5.7.3 在线状态监测系统改造后的效果第42页
    5.8 云峰发电厂3号机组二次系统改造的整体评价第42-4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44-46页
    6.1 结论第44页
    6.2 展望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作者简介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棉大卷叶螟对棉花和苘麻的偏好性评价
下一篇:内蒙古西蒙集团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