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两岸控规动态管理中容积率调整之比較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图目录第10-11页
表目录第11-13页
兩岸城市规划基本术语對照表第13-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3页
    1.1 缘起第14-15页
    1.2 研究基础及领域第15-18页
        1.2.1 研究基础第15-17页
        1.2.2 研究领域及调查范围第17-18页
    1.3 相关研究发展情形第18-19页
        1.3.1 国外研究(英、美)第18页
        1.3.2 国内研究(大陆、台湾、港澳)第18-19页
        1.3.3 奖励制度与诱因设计第19页
    1.4 研究方法与计画架构第19-22页
        1.4.1 法令研究(大陆、台湾)第19-20页
        1.4.2 实务调研(北京及深圳、台北及高雄)第20页
        1.4.3 趋势研析(大陆、台湾)第20页
        1.4.4 研究计画架构及流程第20-22页
    1.5 小结第22-23页
第2章 两岸城乡规划法令架构分析第23-34页
    2.1 法律之种类及位阶第23-24页
        2.1.1 法律种类:普通法及特别法第23页
        2.1.2 法律位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单行法第23-24页
        2.1.3 辖区位阶:中央、地方、特定区、街廓第24页
    2.2 两岸法令体制概述第24-26页
        2.2.1 大陆地区第24-25页
        2.2.2 台湾地区第25-26页
    2.3 两岸城乡规划法令概述第26-31页
        2.3.1 大陆地区第26-28页
        2.3.2 台湾地区第28页
        2.3.3 两岸城乡规划体系的差异第28-31页
    2.4 两岸执行城市动态管理之法令依据第31-33页
        2.4.1 大陆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第32页
        2.4.2 台湾地区(细部计画及都市设计)第32-33页
    2.5 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城市规划与动态管理之理念辨识第34-50页
    3.1 动态管理的目的第34-35页
    3.2 动态管理的原则第35-36页
        3.2.1 公私权利互换的原则:提高要求、合宜奖励第35-36页
        3.2.2 私部门要求给予公私权利互换的种类:财务奖励、开发奖励、其他第36页
        3.2.3 公部门要求提高建设标准的依据:政策、民间需求、历次会议经验第36页
    3.3 动态管理之方法第36-46页
        3.3.1 大陆经验(以动态维护及法定图则为例)第36-41页
        3.3.2 台湾经验(以都市设计为例)第41-46页
    3.4 公私权利互换讨论范围之界定及实施第46-49页
        3.4.1 公私权利互换范围界定第46-47页
        3.4.2 公私权利互换之实施第47-49页
    3.5 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以“都市设计”进行公私权益调整于台湾地区的实践第50-67页
    4.1 概述第50页
    4.2 法令架构第50-57页
        4.2.1 台湾地区实施都市设计之相关法律第50-52页
        4.2.2 台湾地区实施都市设计审议中相关奖励法令第52-56页
        4.2.3 都市设计制度给予奖励之依据:以台北市为例第56-57页
    4.3 执行现况第57-59页
        4.3.1 台北部份第57-58页
        4.3.2 高雄部份第58-59页
    4.4 执行检讨第59-61页
        4.4.1 台北部份第59-60页
        4.4.2 高雄部份第60-61页
    4.5 小结与初步建议第61-67页
        4.5.1 开发者争取条件分析第62页
        4.5.2 政府给予条件分析第62-63页
        4.5.3 当前实施现象检讨第63-64页
        4.5.4 达成双赢的供需平衡第64-67页
第5章 以“动态管理”进行公私权益调整于大陆地区的实践第67-87页
    5.1 概述第67页
    5.2 法令架构第67-74页
        5.2.1 北京部份第67-71页
        5.2.2 深圳部份第71-74页
    5.3 执行现况第74-84页
        5.3.1 北京部份第74-80页
        5.3.2 深圳部份第80-84页
    5.4 执行检讨第84-86页
        5.4.1 北京部份第84-85页
        5.4.2 深圳部份第85-86页
    5.5 小结与初步建议第86-87页
第6章 两岸城市规划实施“动态管理”之比较分析及检讨第87-111页
    6.1 台湾地区(台北、高雄)的“都市设计”部份第87-91页
        6.1.1 城市开发与公平对价第87-88页
        6.1.2 容积管制之挑战第88-90页
        6.1.3 容积管制之反省第90-91页
        6.1.4 小结第91页
    6.2 大陆地区(北京、深圳)《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部份第91-100页
        6.2.1 北京动态调整之优劣检讨第91-93页
        6.2.2 深圳法定图则之优劣检讨第93-95页
        6.2.3 控规调整之检讨与建议第95-100页
    6.3 两岸执行“动态管理”之比较分析第100-104页
        6.3.1 两岸执行“动态管理”之问题第100-101页
        6.3.2 衍生问题之比较分析第101-102页
        6.3.3 两岸未来执行“动态管理”模式之具体建议第102-104页
    6.4 检讨与建议第104-111页
第7章 结语及后续研究第111-114页
    7.1 结语第111-112页
        7.1.1 研究结果与突破第111-112页
        7.1.2 研究限制与修正第112页
    7.2 后续研究第112-114页
        7.2.1 《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与《总体规划》之关系研究第113页
        7.2.2 《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与土地使用之关系研究第113页
        7.2.3 《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与政府行政分工之关系研究第113页
        7.2.4 《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关系研究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2页
致谢第122-124页
附录A 台湾地区公部门对都市开发总量控制的反省及改善第124-131页
    一、容积缺乏总量管控及奖励容积累无上限,台湾监察院纠正文(节录)第124-130页
    二、台湾内政部修正通过「都市计画法台湾省施行细则」建立都市计画容积总量管控机制(新闻稿)第130-131页
附录B 访谈纪要第131-139页
    一、北京部分(北规院、清规院、中规院)第131-137页
    二、深圳部份(深规委、深规中心、深圳大学)第137-139页
附录C 通过动态调整代表性案例第139-150页
    一、北京市案例第139-145页
    二、深圳市案例第145-150页
附录D 台北市都市设计及土地使用开发许可审议委员会审议规范(2013年)第150-154页
附录E 台湾地区对建筑开发量与公共建设利益的量化计算相关规定第154-174页
    一、建筑技术规则(设计施工编)部分第154-159页
    二、建筑物附设停车空间缴纳代金部份第159-164页
    三、老城更新规划设计奖励容积部份第164-168页
    四、特定区域整体奖励部份第168-174页
附录F 笔者历年有关动态管理之论述①第174-17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75-177页
    个人简历第175-176页
    在学期间发表、参与的研究成果第176-177页
参考文献文本――不打印第177-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elenium的Web应用测试框架的开发
下一篇:北京市通州新城总体规划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