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1.1.1 可吸入颗粒物定义、分类及危害 | 第12-13页 |
1.1.2 可吸入颗粒物的标准及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 气粒多相流数值研究方法分类及比较 | 第16-17页 |
1.2.1 颗粒的直接模拟 | 第16页 |
1.2.2 Navier-Stokes 方程的 Reynolds 平均模型 | 第16-17页 |
1.2.3 大涡模型模拟 | 第17页 |
1.3 两相流模型 | 第17-18页 |
1.3.1 颗粒物输运模型简介 | 第17-18页 |
1.3.2 欧拉模型和拉格朗日模型适用性分析 | 第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气粒两相流模型及数值方法 | 第19-38页 |
2.1 CFD简述 | 第19-20页 |
2.2 FLUENT软件简介 | 第20-22页 |
2.3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 第22-23页 |
2.4 通用流体相湍流模型 | 第23-25页 |
2.4.1 标准 k ε湍流模型 | 第23-24页 |
2.4.2 RNG k ε湍流模型 | 第24-25页 |
2.5 大涡模拟模型 | 第25-30页 |
2.5.1 大涡模拟运动方程 | 第26-27页 |
2.5.2 亚格子尺度模型 | 第27-29页 |
2.5.3 LES控制方程的求解 | 第29-30页 |
2.6 两相流模型 | 第30-36页 |
2.6.1 欧拉—拉格朗日方法 | 第30-31页 |
2.6.2 颗粒相控制方程 | 第31-32页 |
2.6.3 颗粒的湍流弥散 | 第32-33页 |
2.6.4 壁面碰撞 | 第33-35页 |
2.6.5 颗粒物运动方程的整合 | 第35页 |
2.6.6 颗粒物轨迹计算的执行 | 第35-36页 |
2.7 压力与速度的耦合算法 | 第36-37页 |
2.8 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室内流场分析 | 第38-48页 |
3.1 Room 1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第38-39页 |
3.1.1 边界条件的选取 | 第38-39页 |
3.1.2 初始条件的选取 | 第39页 |
3.2 Room 1 网格划分、时间步长及离散方法的选取 | 第39-40页 |
3.2.1 大涡模拟的网格划分及时间步长选取 | 第39页 |
3.2.2 大涡模拟离散方法 | 第39-40页 |
3.3 Room 1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0-43页 |
3.4 Room 2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第43-44页 |
3.4.1 边界条件的选取 | 第44页 |
3.4.2 初始条件的选取 | 第44页 |
3.5 Room 2 网格划分、时间步长及离散方法的选取 | 第44-45页 |
3.5.1 大涡模拟的网格划分及时间步长选取 | 第44页 |
3.5.2 大涡模拟离散方法 | 第44-45页 |
3.6 Room 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5-46页 |
3.7 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室内流场颗粒物运动 | 第48-55页 |
4.1 颗粒模型的简化 | 第48页 |
4.2 颗粒—壁面碰撞模型选取 | 第48页 |
4.3 颗粒相初始条件 | 第48-49页 |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9-54页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