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1.3 人脸识别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1.4 主要人脸库介绍 | 第16-18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 第18-20页 |
1.5.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2 本文结构 | 第18-20页 |
第2章 几种经典的子空间特征提取方法 | 第20-26页 |
2.1 主成分分析 | 第20-22页 |
2.1.1 主成分分析方法原理 | 第20页 |
2.1.2 主成分分析人脸识别算法步骤 | 第20-22页 |
2.2 线性判别分析 | 第22-23页 |
2.2.1 线性判别分析原理 | 第22页 |
2.2.2 线性鉴别分析人脸识别算法步骤 | 第22-23页 |
2.3 局部保持映射 | 第23-25页 |
2.3.1 局部保持映射原理 | 第23-24页 |
2.3.2 局部保持投影的人脸识别算法步骤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基于稀疏表示的方法 | 第26-31页 |
3.1 稀疏表示原理 | 第26-27页 |
3.2 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 | 第27-28页 |
3.2.1 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原理 | 第27页 |
3.2.2 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算法步骤 | 第27-28页 |
3.3 基于稀疏保持投影的人脸识别 | 第28-30页 |
3.3.1 稀疏保持投影原理 | 第28-29页 |
3.3.2 稀疏保持投影算法步骤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基于局部稀疏保持投影的人脸识别 | 第31-46页 |
4.1 局部非负稀疏保持投影算法 | 第31-39页 |
4.1.1 局部非负稀疏保持投影算法原理 | 第31-34页 |
4.1.2 局部非负稀疏保持投影算法步骤 | 第34-35页 |
4.1.3 局部非负稀疏保持投影算法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5-39页 |
4.2 局部协同保持投影算法 | 第39-45页 |
4.2.1 局部协同保持投影算法原理 | 第39-40页 |
4.2.2 局部协同保持投影算法步骤 | 第40-41页 |
4.2.3 局部协同保持投影算法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1-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基于局部线性判别分析的人脸识别 | 第46-59页 |
5.1 已有线性判别分析的改进算法 | 第46-47页 |
5.2 模糊局部线性判别分析算法 | 第47-53页 |
5.2.1 模糊局部线性判别分析原理 | 第47-50页 |
5.2.2 模糊局部线性判别分析算法步骤 | 第50页 |
5.2.3 模糊局部线性判别分析算法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0-53页 |
5.3 协同局部线性判别分析算法 | 第53-58页 |
5.3.1 协同局部线性判别分析算法原理及步骤 | 第53-54页 |
5.3.2 协同局部线性判别分析算法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