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题画诗的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3 艺术精神概念界定 | 第12页 |
1.4 研究背景概述 | 第12-20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4.2 港台及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徐渭个人生平及其心灵畸变 | 第22-31页 |
2.1 曲折坎坷的人生历程 | 第22-25页 |
2.1.1 天才童年和失母阴影 | 第22-23页 |
2.1.2 得意与失落的中年生活 | 第23-25页 |
2.2 畸变多疑的人格心理 | 第25-27页 |
2.2.1 童年经历的畸变种子 | 第25-26页 |
2.2.2 屡受打击的畸变迸发 | 第26-27页 |
2.3 衰落的时代与尴尬的角色 | 第27-31页 |
2.3.1 衰落激变的时代风云 | 第27-28页 |
2.3.2 变幻不定的尴尬角色 | 第28-31页 |
第3章 徐渭题画诗中的意象分析 | 第31-43页 |
3.1 传统意象与审美 | 第31-35页 |
3.1.1 意象的涵义 | 第31-33页 |
3.1.2 意象审美的流变 | 第33-35页 |
3.2 古代文人常用意象及其选择倾向 | 第35-37页 |
3.2.1 乡根情怀的意象:月亮与鸿雁 | 第35-36页 |
3.2.2 高洁品格的意象:菊花、梅花与松树 | 第36-37页 |
3.3 徐渭题画诗的意象分析 | 第37-43页 |
3.3.1 《杂花图卷》与群体意象 | 第38-40页 |
3.3.2 《风鸢图诗》、《榴实图》:趣与愤 | 第40-43页 |
第4章 题画诗艺术精神的具体体现 | 第43-50页 |
4.1 孤傲倔强的个人写照——以《题墨葡萄》二首为例 | 第43-45页 |
4.1.1 《墨葡萄》画与诗及其创作背景 | 第43-44页 |
4.1.2 《墨葡萄》的艺术精神体现:孤傲倔强的个人写照 | 第44-45页 |
4.2 天真烂漫的未泯童心——以《风鸢图诗二十五首》为例 | 第45-47页 |
4.2.1 《风鸢图诗》解析 | 第45-46页 |
4.2.2 《风鸢图诗》的艺术精神:天真烂漫的未泯章心 | 第46-47页 |
4.3 洒脱豁达的生命体验——以《画菊二首》《芙蓉》为例 | 第47-50页 |
4.3.1 《画菊》二首和《芙蓉》解析 | 第47-48页 |
4.3.2 《画菊》《芙蓉》所体现的洒脱豁达 | 第48-50页 |
第5章 题画诗艺术精神的变迁 | 第50-57页 |
5.1 心学与思潮——艺术精神的形成 | 第50-53页 |
5.1.1 晚明文学思潮与徐渭 | 第50-52页 |
5.1.2 阳明心学人物与徐渭 | 第52-53页 |
5.2 苦闷与癫狂——艺术精神的转变 | 第53-55页 |
5.2.1 怀才不遇与现实冲突的苦闷 | 第53-54页 |
5.2.2 报恩、惶恐与癫狂 | 第54-55页 |
5.3 绘事与晚年——艺术精神的定型 | 第55-57页 |
5.3.1 失意仕途与投身绘画 | 第55-56页 |
5.3.2 坎坷晚年与平和心态 | 第56-57页 |
第6章 艺术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 第57-61页 |
6.1 对明清艺术风格和人文性格的影响 | 第57-58页 |
6.2 “舍形悦影”理论对后世画风的影响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A: 徐渭题画诗画作选录(部分) | 第64-68页 |
附录B: 徐渭题画诗诗目 | 第68-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