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动力、农村能源论文--生物能(生物质能)的应用论文

玉米干秸秆氨化过程机理及厌氧消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3-39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生物质厌氧消化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3-20页
        1.2.1 生物质厌氧消化技术第13-16页
        1.2.2 生物质厌氧消化技术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生物质厌氧消化技术的发展趋势第18-20页
    1.3 生物质厌氧消化过程的预处理工艺研究进展第20-28页
        1.3.1 物理法预处理第20-24页
        1.3.2 化学法预处理第24-27页
        1.3.3 生物法预处理第27-28页
    1.4 木质素脱除动力学研究进展第28-31页
        1.4.1 木质素脱除动力学研究现状第28-29页
        1.4.2 木质素脱除动力学模型第29-31页
    1.5 木质素脱除机理的研究第31-36页
        1.5.1 木质素的分离方法第31-34页
        1.5.2 木质素的表征手段第34-36页
    1.6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36-38页
        1.6.1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第36-37页
        1.6.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7-38页
        1.6.3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第38页
    1.7 本文的创新点第38-39页
2 玉米干秸秆氨化浸出预处理影响因素的研究第39-61页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9-43页
        2.1.1 试验材料与仪器第39-40页
        2.1.2 试验方案与试验过程第40-41页
        2.1.3 分析测试方法第41-43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43-59页
        2.2.1 氨化预处理单因素试验第43-51页
        2.2.2 响应而法优化氨浸出预处理的工艺条件第51-58页
        2.2.3 扫描电镜分析第58-59页
    2.3 本章小结第59-61页
3 氨水浸出预处理的木质素脱除动力学研究第61-69页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61-63页
        3.1.1 试验原料与仪器第61页
        3.1.2 试验方案第61页
        3.1.3 分析测试方法第61页
        3.1.4 木质素的脱除动力学方程第61-62页
        3.1.5 木质素脱除动力学的活化能公式第62-63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63-68页
        3.2.1 木质素脱除动力学的速率方程第63-66页
        3.2.2 木质素脱除动力学的活化能第66-68页
    3.3 本章小结第68-69页
4 氨水浸出预处理木质素脱除机理探究第69-87页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69-72页
        4.1.1 试验原料与设备第69-70页
        4.1.2 试验方案第70页
        4.1.3 磨木木质索的制备第70页
        4.1.4 氨化秸秆与黑液中磨木木质素的提取第70-71页
        4.1.5 木质素红外表征第71页
        4.1.6 木质素的分子量分析第71页
        4.1.7 木质素的HSQC NMR表征第71-72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72-85页
        4.2.1 分子量分布分析第72-73页
        4.2.2 FT-IR光谱分析第73-78页
        4.2.3 木质素HSQC NMR分析第78-85页
    4.3 本章小结第85-87页
5 氨化玉米秸秆的酸化影响因素试验研究第87-106页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87-89页
        5.1.1 试验材料第87页
        5.1.2 试验方案与方法第87-88页
        5.1.3 分析测试方法第88-89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89-104页
        5.2.1 底物浓度对酸化过程的影响第89-95页
        5.2.2 接种量对酸化过程的影响第95-98页
        5.2.3 pH值对酸化过程的影响第98-104页
    5.3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6 氨化玉米秸秆单相和两相厌氧消化运行特性研究第106-116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06-108页
        6.1.1 实验材料第106-107页
        6.1.2 试验装置与方案第107页
        6.1.3 分析测试方法第107-108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108-115页
        6.2.1 单相厌氧消化运行结果第108-111页
        6.2.2 两相厌氧消化运行结果第111-115页
    6.3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16-120页
    7.1 结论第116-118页
    7.2 展望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草蛉嗅觉相关蛋白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物理场的褐煤微波热解制气特性及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