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论著摘要 | 第4-6页 |
英文论著摘要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论文一 脊背六法的学术理论渊源 | 第12-18页 |
1. 脊背六法的中医理论依据 | 第12-13页 |
2. 脊背六法的现代医学依据 | 第13-18页 |
论文二 应用脊背六法早期干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 | 第18-26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2. 结果 | 第21-23页 |
3. 讨论 | 第23-25页 |
4. 小结 | 第25-26页 |
论文三 脊背六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脊背部核心肌群影响的临床研究 | 第26-33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2. 结果 | 第28-30页 |
3. 讨论 | 第30-32页 |
4. 小结 | 第32-33页 |
论文四 脊背六法对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的粗大运动功能影响分析 | 第33-41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2. 结果 | 第35-37页 |
3. 讨论 | 第37-40页 |
4. 小结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 “脊背六法”标准操作规范 | 第45-49页 |
附表1 汉化版丹佛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DST) | 第49-50页 |
附表2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 | 第50-51页 |
附表3 汉化版的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88) | 第51-59页 |
附表4 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分级量表(MAS) | 第59-60页 |
附录 综述 捏脊疗法的源流 | 第60-64页 |
个人简介 | 第64-65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