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空间物理论文--外层空间日地关系物理论文

基于太阳风参数的电网GIC事件的预测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20页
    1.1 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动态第15-18页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8-20页
第2章 地磁暴侵害典型电网的GIC评估第20-40页
    2.1 地磁扰动的感应地电场算法第20-22页
    2.2 双电压等级电网GIC算法第22-26页
        2.2.1 变压器电路的等效模型第22-24页
        2.2.2 电网GIC的全节点模型第24-26页
    2.3 典型电网GIC的理论计算第26-34页
        2.3.1 我国地电场典型值的选取第26-27页
        2.3.2 甘肃电网GIC理论计算第27-29页
        2.3.3 特高压电网GIC理论计算第29-34页
    2.4 电网GIC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第34-39页
        2.4.1 330kV与750kV电网GIC的相互影响第34-37页
        2.4.2 500kV与1000kV电网GIC的相互影响第37-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管网GIC和太阳风特征参数关系第40-64页
    3.1 太阳风驱动电网GIC机理第40-44页
        3.1.1 近地空间的电磁环境第40-41页
        3.1.2 太阳风驱动源与地磁扰动第41-42页
        3.1.3 太阳风驱动管网GIC机理第42-44页
    3.2 驱动管网GIC的太阳风结构第44-48页
        3.2.1 日冕物质抛射第44-46页
        3.2.2 行星际激波第46页
        3.2.3 磁云第46-48页
        3.2.4 共转相互作用区第48页
    3.3 管网GIC与太阳风特征参数的关系第48-59页
        3.3.1 GIC事件与CME速度的统计第48-52页
        3.3.2 GIC事件与CME日面源区关系第52-53页
        3.3.3 GIC事件与行星际太阳风参数关系第53-57页
        3.3.4 典型电网GIC事件太阳风参数分析第57-59页
    3.4 电网GIC的能量分布第59-62页
        3.4.1 小波变换定义第59-61页
        3.4.2 电网GIC能量分析第61-62页
    3.5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4章 基于太阳风数据的地电场算法第64-77页
    4.1 全球MHD模型在空间天气研究中的应用第64-66页
        4.1.1 全球MHD模型第64-65页
        4.1.2 全球MHD数值模型的解域和网格第65-66页
        4.1.3 全球MHD模型的边界条件第66页
    4.2 基于全球MHD模型的电离层电流算法第66-70页
        4.2.1 MHD基本方程第66-68页
        4.2.2 电离层电流体系计算第68-70页
    4.3 基于电离层等效电流的地电场算法第70-72页
        4.3.1 基于电离层等效电流的GMD算法第70-71页
        4.3.2 大地电性构造对地电场的影响第71-72页
    4.4 算例分析第72-76页
    4.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5章 基于MHD模型的电网GIC事件预测方法第77-87页
    5.1 电网GIC的预测方法分析第77-79页
    5.2 电网GIC事件的预测算法第79-83页
        5.2.1 电网GIC事件预测架构第79-81页
        5.2.2 电网GIC事件预测流程第81-83页
    5.3 电网条件在预测算法中的应用第83-85页
        5.3.1 广东500kV电网参数第83-84页
        5.3.2 电网GIC计算等效模型第84-85页
    5.4 算例分析第85-86页
    5.5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6.1 结论第87页
    6.2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7页
附录第97-109页
    附录A 甘肃电网等效参数第97-101页
    附录B 三华电网线路等效参数第101-105页
    附录C 广东500kV电网等效参数第105-10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9-11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作者简介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opulation Biology of Foodborne Pathogenic E. Coli and Salmonella Along the Production and Supply Chain of Pork
下一篇: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