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16-30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 第26-2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二、学术创新 | 第27页 |
第四节 研究时空范围 | 第27-30页 |
一、时间界限 | 第27页 |
二、地域范围 | 第27-30页 |
第一章 清代中原地区农业与生态环境 | 第30-76页 |
第一节 清代以前中原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变迁 | 第30-44页 |
一、中原地区地形与地貌 | 第31-32页 |
二、清代以前中原地区水系及其变迁 | 第32-43页 |
三、气候状况与变迁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区的形成 | 第44-76页 |
一、清代中原地区的水系变迁 | 第45-48页 |
二、清代中原地区土壤状况 | 第48-52页 |
三、清代中原地区气候变迁状况 | 第52-58页 |
四、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区 | 第58-76页 |
第二章 清代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 第76-92页 |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恢复 | 第76-82页 |
一、农田垦殖情况 | 第77-79页 |
二、农田水利的恢复和发展 | 第79-81页 |
三、畜牧业生产状况 | 第81-82页 |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迁 | 第82-86页 |
一、美洲作物引进后的继续发展 | 第83-84页 |
二、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 | 第84-85页 |
三、水稻种植的消长 | 第85-86页 |
第三节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 | 第86-92页 |
一、耕作技术的提升 | 第86-87页 |
二、土壤改良技术 | 第87-92页 |
第三章 清代中原地区的农作物与土地形态 | 第92-111页 |
第一节 经济作物的分布 | 第92-102页 |
一、棉花 | 第93-96页 |
二、油料作物 | 第96-97页 |
三、染料作物 | 第97-99页 |
四、烟草 | 第99-100页 |
五、中草药 | 第100-102页 |
第二节 粮食作物的商品化趋势 | 第102-105页 |
一、促进粮食作物商品化的因素 | 第103-104页 |
二、粮食作物的商品化概貌 | 第104-105页 |
第三节 土地所有制形态 | 第105-111页 |
一、清代前中期的土地所有制形态 | 第106-108页 |
二、清代后期的土地所有制形态 | 第108-111页 |
第四章 清代中原地区的农政管理 | 第111-130页 |
第一节 农业制度 | 第111-114页 |
一、土地制度 | 第112页 |
二、赋税制度 | 第112-113页 |
三、仓储制度 | 第113-114页 |
第二节 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 | 第114-119页 |
一、实行更名田以及地权改革政策 | 第115-116页 |
二、实行招募流民、开垦荒田政策 | 第116-118页 |
三、实行蠲租赈灾政策 | 第118页 |
四、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 | 第118-119页 |
第三节 农业管理模式的探索进步 | 第119-124页 |
一、个体农业的经营管理 | 第119-121页 |
二、屯垦管理 | 第121-122页 |
三、农田水利的管理模式 | 第122-124页 |
第四节 农业灾荒与救灾机制 | 第124-130页 |
一、农业灾荒概况 | 第124-127页 |
二、救灾机制 | 第127-130页 |
第五章 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与工商业发展 | 第130-157页 |
第一节 农业区域经济与发展方式 | 第130-140页 |
一、豫东农业经济区的经济及发展方式 | 第130-133页 |
二、豫西农业经济区经济及发展方式 | 第133-135页 |
三、豫北农业经济区的经济及发展方式 | 第135-138页 |
四、豫南农业经济区和南阳盆地农业经济区的经济及发展方式 | 第138-140页 |
第二节 农业与手工业进步 | 第140-146页 |
一、丝麻业的兴衰 | 第140-143页 |
二、发达的棉纺织业 | 第143-145页 |
三、酿酒业的发展 | 第145-146页 |
第三节 农业与商品贸易繁荣 | 第146-151页 |
一、粮食贸易 | 第146-148页 |
二、棉花和棉布贸易 | 第148-150页 |
三、兴盛的市集贸易 | 第150-151页 |
第四节 农业经济与商业集市的发展 | 第151-157页 |
一、城市的繁荣 | 第151-154页 |
二、逐渐兴起的商业重镇 | 第154-157页 |
第六章 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157-171页 |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乡村治理 | 第157-161页 |
一、保甲制度与官府行政在乡村治理中的延伸 | 第157-159页 |
二、民间经营自治 | 第159-161页 |
第二节 农业经济与人口、生活观念的发展变化 | 第161-166页 |
一、清代人口的增长 | 第161-165页 |
二、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活观念的变化 | 第165-166页 |
第三节 农业经济危机与社会救助 | 第166-171页 |
一、官府救助 | 第167-168页 |
二、民间救助 | 第168-169页 |
三、宗族救助 | 第169-171页 |
结语 | 第171-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7页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7-188页 |
致谢 | 第188-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