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银行体制论文

宏观审慎监管:中国的理论实践及效率检验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导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9-13页
        1.2.1 国外研究动态第9-11页
            1.2.1.1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探索第9-10页
            1.2.1.2 宏观审慎监管的监管目标和政策工具的讨论第10页
            1.2.1.3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主体的研究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动态第11-13页
            1.2.2.1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基础理论的研究第11页
            1.2.2.2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的研究第11-12页
            1.2.2.3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的研究第12-13页
            1.2.2.4 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第13页
    1.3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第13-14页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4-16页
第2章 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基础第16-26页
    2.1 宏观审慎监管第16-17页
    2.2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对比第17-18页
        2.2.1 监管目标不同第17页
        2.2.2 监管对象不同第17-18页
        2.2.3 风险特征不同第18页
    2.3 宏观审慎监管的两个维度第18-20页
        2.3.1 横截面维度第18-19页
        2.3.2 时间维度第19-20页
    2.4 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政策工具第20-26页
        2.4.1 横截面维度上的政策工具第21-23页
            2.4.1.1 压力测试第22页
            2.4.1.2 建立完善的信息库及信息共享机制第22-23页
            2.4.1.3 提高风险意识,加强管理能力第23页
        2.4.2 时间维度上的政策工具第23-26页
            2.4.2.1 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第23-24页
            2.4.2.2 提高高风险资产的信贷风险权重第24-26页
第3章 国外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经验第26-36页
    3.1 美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第26-29页
        3.1.1 美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方式第26-29页
            3.1.1.1 时间维度下的宏观审慎监管第26-27页
            3.1.1.2 横截面维度下的宏观审慎监管第27-29页
        3.1.2 美国宏观审慎监管的不足第29页
    3.2 欧盟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第29-32页
        3.2.1 欧盟宏观审慎监管的方式第29-32页
            3.2.1.1 时间维度下的宏观审慎监管第30页
            3.2.1.2 横截面维度下的宏观审慎监管第30-32页
        3.2.2 欧盟宏观审慎监管的不足第32页
    3.3 英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第32-36页
        3.3.1 英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方式第32-34页
            3.3.1.1 时间维度上的宏观审慎监管第33页
            3.3.1.2 横截面维度上的宏观审慎监管第33-34页
        3.3.2 英国宏观审慎监管的不足第34-36页
第4章 我国金融监管效率的实证研究第36-44页
    4.1 指标设定和数据选取第36-40页
        4.1.1 指标设定第36-39页
            4.1.1.1 稳定性指标第37-38页
            4.1.1.2 效率性指标第38页
            4.1.1.3 公平性指标第38-39页
        4.1.2 数据来源第39-40页
        4.1.3 数据处理第40页
    4.2 实证检验第40-42页
    4.3 结果分析第42-44页
第5章 关于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未来发展的建议第44-54页
    5.1 确立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第44-45页
    5.2 增强对系统性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能力第45-46页
    5.3 强化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力度第46-48页
    5.4 完善系统重要性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第48-49页
    5.5 实施逆周期的监管措施第49-50页
    5.6 提高压力测试实施效果第50-52页
    5.7 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致谢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承销商声誉、承销商地域合作因素与公司债券融资成本
下一篇:货币政策、信贷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