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背景介绍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 第10-11页 |
1.1.2 书法景观与园林意境 | 第11-12页 |
1.1.3 我国山岳型遗产地的摩崖石刻现状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选题对象和资料来源 | 第13-14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文献研究 | 第14页 |
1.3.2 实证研究 | 第14-15页 |
1.4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文献研究 | 第16-29页 |
2.1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第16-19页 |
2.1.1 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 | 第16页 |
2.1.2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与保护原则 | 第16-18页 |
2.1.3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第18-19页 |
2.2 相关文化遗产的环境保护研究 | 第19-20页 |
2.2.1 文物建筑环境保护 | 第19页 |
2.2.2 历史街区环境保护 | 第19-20页 |
2.2.3 历史名城环境保护 | 第20页 |
2.3 风景园林视角的摩崖石刻 | 第20-24页 |
2.3.1 摩崖石刻概述 | 第20页 |
2.3.2 摩崖石刻与其环境的关系 | 第20-22页 |
2.3.3 摩崖石刻的展示利用方法 | 第22-24页 |
2.4 摩崖石刻保护技术的理论研究 | 第24-26页 |
2.4.1 石质文物保护技术 | 第24-25页 |
2.4.2 摩崖石刻实体保护技术 | 第25页 |
2.4.3 摩崖石刻保护管理 | 第25-26页 |
2.4.4 特殊情况下的石刻保护 | 第26页 |
2.5 新技术展示方法 | 第26-29页 |
2.5.1 虚拟现实技术(VR)与增强现实技术(AR) | 第26-27页 |
2.5.2 VR和AR在旅游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第3章 泰山摩崖石刻的整体保护与展示 | 第29-54页 |
3.1 泰山摩崖石刻的特征及价值 | 第29-40页 |
3.1.1 泰山摩崖石刻概述 | 第29-34页 |
3.1.2 泰山摩崖石刻是泰山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载体 | 第34-35页 |
3.1.3 泰山摩崖石刻的历史特征及价值 | 第35-36页 |
3.1.4 泰山摩崖石刻的艺术特征及价值 | 第36-37页 |
3.1.5 泰山摩崖石刻的环境特征及价值 | 第37-40页 |
3.2 泰山摩崖石刻的现状及问题 | 第40-44页 |
3.2.1 泰山摩崖石刻的本体保护现状及问题 | 第40页 |
3.2.2 泰山摩崖石刻的环境保护现状及问题 | 第40-41页 |
3.2.3 泰山摩崖石刻的展示现状及问题 | 第41页 |
3.2.4 泰山摩崖石刻的管理现状及问题 | 第41-44页 |
3.3 泰山摩崖石刻的保护与展示建议 | 第44-54页 |
3.3.1 保护与展示原则 | 第44-46页 |
3.3.2 泰山摩崖石刻及其环境的价值识别与全面评估 | 第46-48页 |
3.3.3 泰山摩崖石刻的保护建议 | 第48-50页 |
3.3.4 泰山摩崖石刻的展示建议 | 第50-52页 |
3.3.5 泰山摩崖石刻的管理建议 | 第52-54页 |
第4章 本体类摩崖石刻的保护与展示案例1:经石峪 | 第54-74页 |
4.1 经石峪摩崖石刻的特征及价值 | 第54-62页 |
4.1.1 经石峪摩崖石刻概述 | 第54-56页 |
4.1.2 经石峪摩崖石刻的历史特征及价值 | 第56-58页 |
4.1.3 经石峪摩崖石刻的艺术特征及价值 | 第58-59页 |
4.1.4 经石峪摩崖石刻的环境特征及价值 | 第59-62页 |
4.2 经石峪摩崖石刻的现状及问题 | 第62-67页 |
4.2.1 经石峪摩崖石刻的本体现状及问题 | 第62-63页 |
4.2.2 经石峪摩崖石刻的环境现状及问题 | 第63-65页 |
4.2.3 经石峪摩崖石刻的展示现状及问题 | 第65-67页 |
4.3 经石峪摩崖石刻的保护与展示建议 | 第67-74页 |
4.3.1 经石峪摩崖石刻及其环境的价值识别和全面评估 | 第68-69页 |
4.3.2 经石峪摩崖石刻的保护建议 | 第69-71页 |
4.3.3 经石峪摩崖石刻的展示建议 | 第71-74页 |
第5章 本体类摩崖石刻的保护与展示案例2:大观峰 | 第74-89页 |
5.1 大观峰摩崖石刻的特征及价值 | 第74-77页 |
5.1.1 大观峰摩崖石刻概述 | 第74页 |
5.1.2 大观峰摩崖石刻的历史特征及价值 | 第74-75页 |
5.1.3 大观峰摩崖石刻的艺术特征及价值 | 第75-76页 |
5.1.4 大观峰摩崖石刻的环境特征及价值 | 第76-77页 |
5.2 大观峰摩崖石刻的现状及问题 | 第77-81页 |
5.2.1 大观峰摩崖石刻的本体现状及问题 | 第77-78页 |
5.2.2 大观峰摩崖石刻的环境现状 | 第78-81页 |
5.2.3 大观峰摩崖石刻的展示现状及问题 | 第81页 |
5.3 大观峰摩崖石刻的保护与展示建议 | 第81-89页 |
5.3.1 大观峰摩崖石刻及其环境的价值识别和全面评估 | 第81-82页 |
5.3.2 大观峰摩崖石刻的保护建议 | 第82-83页 |
5.3.3 大观峰摩崖石刻的展示建议 | 第83-89页 |
第6章 点景类摩崖石刻的保护与展示案例:云步桥 | 第89-102页 |
6.1 云步桥处摩崖石刻的特征及价值 | 第89-97页 |
6.1.1 点景类摩崖石刻的特征 | 第89页 |
6.1.2 云步桥处摩崖石刻的特征分析 | 第89-97页 |
6.1.3 云步桥处摩崖石刻的价值识别 | 第97页 |
6.2 云步桥处摩崖石刻的保护现状及问题 | 第97-101页 |
6.2.1 云步桥处摩崖石刻的本体现状及问题 | 第97-98页 |
6.2.2 云步桥处摩崖石刻的环境现状及问题 | 第98-99页 |
6.2.3 云步桥处摩崖石刻的展示现状及问题 | 第99-101页 |
6.3 云步桥处摩崖石刻的保护与展示建议 | 第101-102页 |
6.3.1 云步桥处摩崖石刻的保护建议 | 第101页 |
6.3.2 云步桥处摩崖石刻的展示建议 | 第101-10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7.1 总结 | 第102页 |
7.2 讨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