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环境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排放的脱钩关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第11页
        1.1.2 论文研究目的第11-12页
        1.1.3 论文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脱钩关系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第14-15页
        1.2.3 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排放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7页
    1.3 论文的研究框架及方法第17-19页
        1.3.1 论文的研究框架第17-19页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9页
    1.4 本文创新之处第19-21页
第2章 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排放现状第21-28页
    2.1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第21-23页
        2.1.1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变化状况第21-22页
        2.1.2 国内工业经济增长的变化状况第22-23页
    2.2 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排放现状第23-25页
        2.2.1 工业“三废”的概念界定第23页
        2.2.2 工业废水的排放变化状况第23-24页
        2.2.3 工业废气的排放变化状况第24页
        2.2.4 工业固态废弃颗粒的排放变化状况第24-25页
    2.3 中国经济增长中工业“三废”排放的特征第25-27页
        2.3.1 中国经济增长中工业废水排放特征第25-26页
        2.3.2 中国经济增长中工业废气排放特征第26页
        2.3.3 中国经济增长中工业废弃固体颗粒物排放特征第26-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排放脱钩模型构建第28-36页
    3.1 相关概念第28-29页
        3.1.1 脱钩第28页
        3.1.2 弹性与脱钩弹性第28-29页
        3.1.3 脱钩指数第29页
    3.2 脱钩测度方法第29-31页
        3.2.1 脱钩测度方法的选取第29-30页
        3.2.2 Tapio弹性分析法测度过程第30-31页
        3.2.3 脱钩指标状态的划分第31页
        3.2.4 脱钩与非脱钩的划分第31页
    3.3 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排放脱钩弹性的模型构建第31-35页
        3.3.1 脱钩因子的确定第31-32页
        3.3.2 脱钩指标的构建第32-34页
        3.3.3 脱钩指标间的关系链及其影响力评价第34-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排放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第36-56页
    4.1 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的脱钩关系第36-42页
        4.1.1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与中国经济增长脱钩弹性的估计第36-38页
        4.1.2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与中国经济增长脱钩指标影响力估计第38-39页
        4.1.3 工业废水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分析第39-42页
    4.2 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气排放的脱钩关系第42-49页
        4.2.1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与中国经济增长脱钩弹性的估计第42-45页
        4.2.2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与中国经济增长脱钩指标影响力估计第45-46页
        4.2.3 工业废气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分析第46-49页
    4.3 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废弃固体颗粒物排放的脱钩关系第49-55页
        4.3.1 工业废弃固体颗粒物排放总量与中国经济增长脱钩弹性的估计第49-51页
        4.3.2 工业废弃固体颗粒物排放总量与中国经济增长脱钩指标影响力估计第51-52页
        4.3.3 工业废弃固体颗粒物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分析第52-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5章 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排放关系脱钩的对策第56-61页
    5.1 宏观层面的对策第56-58页
        5.1.1 完善工业“三废”排放法律法规第56页
        5.1.2 完善经济发展战略第56-57页
        5.1.3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第57-58页
    5.2 中观层面的对策第58-59页
        5.2.1 促进环保部门协同合作第58页
        5.2.2 加强行业协会的领头作用第58-59页
    5.3 微观层面的对策第59-60页
        5.3.1 生产企业进行“三废”减排第59页
        5.3.2 公众养成环保意识第59-60页
    5.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合法性压力对重污染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研究--基于组织合法性理论
下一篇:利用水泥窑炉烟气余热干化污泥系统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