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的依据 | 第10-11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问题学生”的现状 | 第19-30页 |
2.1 调查目的、原则和对象选择 | 第19页 |
2.2 调查方法设计 | 第19-20页 |
2.2.1 调查问卷 | 第19页 |
2.2.2 观察法 | 第19-20页 |
2.2.3 访谈法 | 第20页 |
2.3 调查结果分析及问题 | 第20-30页 |
2.3.1 家庭情况 | 第20-25页 |
2.3.2 校园情况 | 第25-28页 |
2.3.3 学生自身情况 | 第28-30页 |
第3章 阳原职教中心问题学生成因分析 | 第30-41页 |
3.1 社会原因 | 第30-33页 |
3.1.1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 第30页 |
3.1.2 网络不良导向影响 | 第30-31页 |
3.1.3 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4“重知识”而“轻技能”的教育状况 | 第32-33页 |
3.2 学校原因 | 第33-36页 |
3.2.1 学校教育现状与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匹配 | 第34页 |
3.2.2 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不能结合学生特点灵活调整 | 第34-35页 |
3.2.3 教师对“问题学生”产生管理疲劳 | 第35-36页 |
3.3 自身原因 | 第36-38页 |
3.3.1 易受诱惑,缺乏自制力 | 第36页 |
3.3.2 容易受挫,缺乏承受能力 | 第36-37页 |
3.3.3 陷入早恋,缺乏成熟处理情感与学习的能力 | 第37-38页 |
3.4 家庭原因 | 第38-41页 |
3.4.1 家庭经济困难 | 第38页 |
3.4.2 家长自身素质不高 | 第38-39页 |
3.4.3 家庭教育不当 | 第39页 |
3.4.4 家庭教育缺失 | 第39-41页 |
第4章 中职学校“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 第41-50页 |
4.1 有效的预防,抵御社会不良风气 | 第41-42页 |
4.1.1 通过职教宣传周,向社会宣传职业教育 | 第41页 |
4.1.2 建设良好学风校风,创造良好教育氛围 | 第41-42页 |
4.1.3 开展多样活动,发挥群体迁移作用 | 第42页 |
4.2 正确的教育,改变“问题学生”的品行,让学生找回自我 | 第42-43页 |
4.2.1 以身作则,作好正面示范 | 第42-43页 |
4.2.2 以人为本,关爱引导学生 | 第43页 |
4.3 严格的管理,加强纪律、法制教育 | 第43-44页 |
4.4“授渔计划”减轻学生家庭经济压力 | 第44-45页 |
4.5 利用微信、QQ等软件实现家、校、社会共建,携手共育 | 第45-46页 |
4.5.1 开通学校微信公众平台 | 第45页 |
4.5.2 建立班级QQ群 | 第45-46页 |
4.5.3 建立家长群 | 第46页 |
4.6 加强教师德育教育能力,实行“问题学生”承包制 | 第46-47页 |
4.6.1 定期组织教师德育教育培训,提高德育教育能力 | 第46页 |
4.6.2“问题学生”承包制,分层逐级转化 | 第46-47页 |
4.7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勇于“亮剑” | 第47-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