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 2 温度裂缝及混凝土收缩的若干问题 | 第15-22页 |
| 2.1 温度应力的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 2.2 “抗”与“放”的裂缝控制原则 | 第16-18页 |
| 2.3 温度裂缝的若干问题 | 第18-19页 |
| 2.3.1 温度裂缝的产生 | 第18-19页 |
| 2.3.2 控制温度裂缝的综合措施 | 第19页 |
| 2.4 混凝土收缩的机理和种类 | 第19-21页 |
| 2.5 结构长度对混凝土温度收缩应力的影响 | 第21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3 工程概况及计算模型 | 第22-27页 |
| 3.1 工程概况 | 第22页 |
| 3.1.1 工程简介 | 第22页 |
| 3.1.2 计算参数 | 第22页 |
| 3.2 户内变电站的结构布置图 | 第22-24页 |
| 3.3 计算模型 | 第24-25页 |
| 3.4 季节温差 | 第25页 |
| 3.5 混凝土的干缩当量温差 | 第25-26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4 变电站非隔震方案的有限元分析 | 第27-46页 |
| 4.1 未采取任何措施的变电站非隔震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 第27-30页 |
| 4.1.1 未采取任何措施的变电站非隔震结构的计算模型 | 第27-28页 |
| 4.1.2 温度荷载取值 | 第28页 |
| 4.1.3 未采取任何措施的变电站非隔震模型仿真计算结果 | 第28-30页 |
| 4.2 设置后浇缝的变电站非隔震模型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30-35页 |
| 4.2.1 设置后浇缝的变电站非隔震结构的计算模型 | 第30页 |
| 4.2.2 后浇缝模拟思路 | 第30-32页 |
| 4.2.3 温度荷载取值 | 第32页 |
| 4.2.4 设置后浇缝的非隔震模型仿真计算结果 | 第32-35页 |
| 4.3 设置膨胀加强带的变电站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 第35-45页 |
| 4.3.1 膨胀加强带的原理 | 第35-36页 |
| 4.3.2 膨胀加强带的计算基本理论 | 第36-37页 |
| 4.3.3 膨胀混凝土的性能 | 第37-38页 |
| 4.3.4 设置膨胀加强带的计算模型 | 第38页 |
| 4.3.5 膨胀加强带模拟思路 | 第38-40页 |
| 4.3.6 温度荷载取值 | 第40页 |
| 4.3.7 设置膨胀加强带的非隔震模型仿真计算结果 | 第40-4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5 变电站隔震方案的有限元分析 | 第46-61页 |
| 5.1 未采取任何措施的变电站隔震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47-50页 |
| 5.1.1 未采取任何措施的变电站隔震结构的计算模型 | 第47-48页 |
| 5.1.2 温度荷载取值 | 第48页 |
| 5.1.3 未采取任何措施的变电站隔震结构仿真计算结果 | 第48-50页 |
| 5.2 设置后浇缝的变电站隔震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50-55页 |
| 5.2.1 设置后浇缝的变电站隔震结构的计算模型 | 第50-51页 |
| 5.2.2 温度荷载取值 | 第51页 |
| 5.2.3 设置后浇缝的变电站隔震结构仿真计算结果 | 第51-55页 |
| 5.3 设置膨胀加强带的变电站非隔震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 第55-60页 |
| 5.3.1 设置膨胀加强带的计算模型 | 第55页 |
| 5.3.2 温度荷载取值 | 第55-56页 |
| 5.3.3 设置膨胀加强带的隔震模型仿真计算结果 | 第56-6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6 关于后浇缝浇筑时环境温度的讨论 | 第61-76页 |
| 6.1 后浇缝封闭在平均温度最高 26℃的情况 | 第61-64页 |
| 6.1.1 温度荷载取值 | 第61页 |
| 6.1.2 后浇缝封闭在平均温度最高 26℃的计算结果 | 第61-64页 |
| 6.2 后浇缝封闭在平均温度最低 0℃的情况 | 第64-67页 |
| 6.2.1 温度荷载取值 | 第64页 |
| 6.2.2 后浇缝封闭在平均温度最高 26℃的计算结果 | 第64-67页 |
| 6.3 后浇缝封闭在全年平均气温 13℃的情况 | 第67-73页 |
| 6.3.1 温度荷载取值 | 第67-68页 |
| 6.3.2 温升阶段的计算结果 | 第68-70页 |
| 6.3.3 温降阶段的计算结果 | 第70-73页 |
| 6.4 数据分析总结 | 第73-75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7 数据汇总分析 | 第76-80页 |
| 7.1 框架梁正应力 | 第76-77页 |
| 7.2 框架柱剪力 | 第77页 |
| 7.3 框架柱弯矩 | 第77-78页 |
| 7.4 未采取任何措施的非隔震模型、隔振模型一层柱底弯矩对比 | 第78-79页 |
| 7.5 隔振模型支座位移 | 第79页 |
| 7.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 8.1 结论 | 第80页 |
| 8.2 展望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