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0页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 第12-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研究不足与趋势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拟定创新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 第20-30页 |
2.1 新媒体的兴起及特点 | 第20-24页 |
2.1.1 新媒体的兴起与内涵 | 第20-21页 |
2.1.2 新媒体的类型与特点 | 第21-23页 |
2.1.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 第23-24页 |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 第24-26页 |
2.2.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及构成条件 | 第24-25页 |
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形式和特征 | 第25-26页 |
2.3 新媒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平台力量 | 第26-30页 |
2.3.1 新媒体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环境要素 | 第26-27页 |
2.3.2 新媒体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客体要素 | 第27-28页 |
2.3.3 新媒体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主体要素 | 第28-30页 |
第3章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必要性 | 第30-38页 |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理论必要性 | 第30-32页 |
3.1.1“虚拟社会”无法真正实现人的本质 | 第30-31页 |
3.1.2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要求 | 第31-32页 |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负载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 第32-33页 |
3.2.1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话语权的冲击 | 第32-33页 |
3.2.2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价值冲击 | 第33页 |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主体能力有待提高 | 第33-36页 |
3.3.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有待提高 | 第33-34页 |
3.3.2 高校思想政治载体创新的主体意识有待激发 | 第34-35页 |
3.3.3 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 第35-36页 |
3.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整体能力不足 | 第36-38页 |
3.4.1 传统载体的吸引力下降 | 第36页 |
3.4.2 新型载体创新不足 | 第36-37页 |
3.4.3 载体合力尚未形成 | 第37-38页 |
第4章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对策探讨 | 第38-47页 |
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指导原则和理念 | 第38-40页 |
4.1.1“党管”原则 | 第38-39页 |
4.1.2 主流价值观引导原则 | 第39-40页 |
4.1.3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 第40页 |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主体能力提升 | 第40-42页 |
4.2.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 | 第40-41页 |
4.2.2 加强大学生主体能力的塑造和发挥 | 第41-42页 |
4.3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整体能力 | 第42-45页 |
4.3.1 发挥传统载体的主渠道作用 | 第42页 |
4.3.2 传统载体的新媒体改进 | 第42-43页 |
4.3.3 新载体的培育与创新 | 第43-44页 |
4.3.4 载体合力的构筑 | 第44-45页 |
4.4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管理 | 第45-47页 |
4.4.1 加强新载体创新的主体管理 | 第45页 |
4.4.2 加强新载体创新的形式管理 | 第45-46页 |
4.4.3 加强新载体创新的内容管理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