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石墨烯量子点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 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 | 第12-17页 |
1.2.1 自上而下路线 | 第12-16页 |
1.2.2 自下而上路线 | 第16-17页 |
1.3 石墨烯量子点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 第17-22页 |
1.3.1 形态、组成、晶体性质 | 第17-18页 |
1.3.2 光学性质 | 第18-21页 |
1.3.3 带隙工程 | 第21-22页 |
1.3.4 细胞毒性 | 第22页 |
1.4 石墨烯量子点的应用 | 第22-29页 |
1.4.1 生物成像 | 第22-23页 |
1.4.2 药物投递 | 第23-24页 |
1.4.3 传感器 | 第24-25页 |
1.4.4 光催化 | 第25-26页 |
1.4.5 能量相关应用 | 第26-27页 |
1.4.6 本文设计思路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酸氧化法制备两种石墨烯量子点及其荧光性质与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研究 | 第29-47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30页 |
2.2.2 仪器表征 | 第30页 |
2.2.3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与分离 | 第30-31页 |
2.2.4 石墨烯量子点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实验 | 第31页 |
2.2.5 过氧化氢检测实验 | 第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6页 |
2.3.1 两种石墨烯量子点的形貌表征 | 第31-34页 |
2.3.2 两种石墨烯量子点的化学成分表征 | 第34-37页 |
2.3.3 两种石墨烯量子点的来源 | 第37-38页 |
2.3.4 两种石墨烯量子点的光学性质比较 | 第38-41页 |
2.3.5 两种石墨烯量子点的发光机理 | 第41-42页 |
2.3.6 两种石墨烯量子点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比较 | 第42-44页 |
2.3.7 绿光石墨烯量子点用于过氧化氢检测 | 第44-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水热法制备石墨烯量子点及其在抗坏血酸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47-59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48页 |
3.2.2 仪器表征 | 第48-49页 |
3.2.3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 | 第49页 |
3.2.4 石墨烯量子点传感器的制备及选择性试验 | 第49页 |
3.2.5 抗坏血酸的实际样品检测实验 | 第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8页 |
3.3.1 石墨烯量子点的形貌表征 | 第49-50页 |
3.3.2 石墨烯量子点的光学性质研究 | 第50-51页 |
3.3.3 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51-54页 |
3.3.4 检测体系的灵敏度 | 第54-55页 |
3.3.5 检测体系的选择性 | 第55-56页 |
3.3.6 检测体系的动力学研究 | 第56-58页 |
3.3.7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自下而上两步法制备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 | 第59-68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9-61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59-60页 |
4.2.2 仪器表征 | 第60页 |
4.2.3 水热法制备碳纳米点 | 第60页 |
4.2.4 两步水热与溶剂热法制备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 | 第60-61页 |
4.2.5 产率与荧光量子产率计算 | 第6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7页 |
4.3.1 两种碳点的形貌表征 | 第61-63页 |
4.3.2 两种碳点的结构表征 | 第63-64页 |
4.3.3 两种碳点的光学性质表征 | 第64-66页 |
4.3.4 溶剂热反应对于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5 溶剂热反应对于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产率的影响 | 第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 | 第79-8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