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0.2.1 对于趣缘群体的研究 | 第10-12页 |
0.2.2 对于网络趣缘群体的研究 | 第12-15页 |
1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第15-20页 |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1.1.1 网络趣缘群体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1.2 样本选择 | 第16-18页 |
1.1.3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2 访谈设计与对象选择 | 第18-20页 |
2 豆瓣小组的勃兴 | 第20-26页 |
2.1 瓣小组的发展条件 | 第20-23页 |
2.2.1 互联网技术提供可能 | 第20-22页 |
2.2.2 社会变迁形成社会性动因 | 第22页 |
2.2.3 多元文化提供精神动力 | 第22-23页 |
2.2 豆瓣小组的形成过程 | 第23-26页 |
3 豆瓣小组的结构与特征 | 第26-31页 |
3.1 传播视域下的组成结构 | 第26-28页 |
3.2 豆瓣小组的群体特征 | 第28-31页 |
4 豆瓣小组的传播特征 | 第31-41页 |
4.1 群体内部关系的形成与互动路径 | 第31-36页 |
4.1.1 群体内部关系的形成 | 第31-33页 |
4.1.2 群体内部信息互动过程 | 第33-36页 |
4.2 群体间关系的形成与信息互动 | 第36-41页 |
4.2.1 群体间关系的形成 | 第36-38页 |
4.2.2 群体间的信息互动过程 | 第38-41页 |
5 网络趣缘群体对新型传播形态的构建 | 第41-49页 |
5.1 网络趣缘群体重新发挥了媒介的粘联与聚合作用 | 第41-43页 |
5.2 网络趣缘群体的影响 | 第43-49页 |
5.2.1 网络趣缘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 第43-46页 |
5.2.2 网络趣缘群体对社会的影响 | 第46-49页 |
6 结论与反思 | 第49-5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6.2 结语反思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