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大直径超长桩竖向承载力分析研究及其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主要符号表第9-10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大直径超长桩的研究进展第11-16页
        1.2.1 理论研究第11-14页
        1.2.2 试验研究第14页
        1.2.3 数值研究第14-16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6页
        1.3.2 研究技术路线第16-18页
2 经典理论下的桩基数值分析第18-45页
    2.1 桩土摩擦系数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第19-24页
        2.1.1 Q-S曲线第19-20页
        2.1.2 桩侧摩阻力分布特性第20-21页
        2.1.3 桩身轴力分布特性第21-24页
        2.1.4 桩顶沉降、桩身压缩、桩端沉降第24页
    2.2 桩长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第24-32页
        2.2.1 Q-S曲线第25-26页
        2.2.2 桩侧摩阻力分布特性第26-28页
        2.2.3 桩身轴力分布特性第28-31页
        2.2.4 桩顶沉降、桩身压缩、桩端沉降第31-32页
    2.3 桩径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第32-37页
        2.3.1 Q-S曲线第32-33页
        2.3.2 桩侧摩阻力分布特性第33-34页
        2.3.3 桩身轴力分布特性第34-36页
        2.3.4 桩顶沉降、桩身压缩、桩端沉降第36-37页
    2.4 桩端土层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第37-43页
        2.4.1 Q-S曲线第38-39页
        2.4.2 桩侧摩阻力分布特性第39-40页
        2.4.3 桩身轴力分布特性第40-42页
        2.4.4 桩顶沉降、桩身压缩、桩端沉降第42-43页
    2.5 长径比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第43-44页
    2.6 小结第44-45页
3 大直径超长桩工程实例的理论与数值分析第45-60页
    3.1 工程概况第45-47页
        3.1.1 工程概况与计算参数第45-46页
        3.1.2 计算方法第46-47页
    3.2 数值计算模型第47-52页
        3.2.1 模型计算区域第48页
        3.2.2 桩土单元及材料第48-51页
        3.2.3 桩土接触模型第51-52页
        3.2.4 极限承载力确定第52页
    3.3 数值分析结果第52-55页
        3.3.1 竖向位移云图第52-54页
        3.3.2 等效塑性应变第54-55页
    3.4 理论分析结果第55-59页
        3.4.1 规范法计算结果第55-58页
        3.4.2 古典公式计算结果第58-59页
    3.5 小结第59-60页
4 轴对称Cosserat连续体第60-90页
    4.1 Cosserat理论概述第60-62页
        4.1.1 Cosserat理论研究现状第60-61页
        4.1.2 Cosserat理论基本特征第61-62页
    4.2 轴对称Cosserat理论第62-71页
        4.2.1 轴对称Cosserat连续体基本方程第62-66页
        4.2.2 Cosserat轴对称模型单元构造第66-70页
        4.2.3 轴对称Cosserat连续体模型的有限元格式第70-71页
    4.3 UEL子程序实现第71-73页
        4.3.1 子程序编译环境设置第71-72页
        4.3.2 子程序的格式第72页
        4.3.3 子程序结果后处理第72-73页
    4.4 模型验证第73-89页
        4.4.1 单轴试验数值模拟第73-82页
        4.4.2 地基承载力第82-86页
        4.4.3 单桩模拟第86-89页
    4.5 小结第89-90页
5 结论与展望第90-92页
    5.1 结论第90页
    5.2 展望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97-98页
致谢第98-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辛几何谱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下一篇:列管式辐射对流冷热交换器供热性能模拟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