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研究目标和方法 | 第10-11页 |
| 1.2.1 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1-14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1.3.2 创新点 | 第12-14页 |
| 2 文献回顾 | 第14-24页 |
| 2.1 长江经济带 | 第14-15页 |
| 2.2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分类 | 第15-16页 |
| 2.2.1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 | 第15-16页 |
| 2.2.2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 | 第16页 |
| 2.3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 | 第16-23页 |
| 2.3.1 产业转移的内涵 | 第17页 |
| 2.3.2 产业转移的分类 | 第17-18页 |
| 2.3.3 产业转移动因 | 第18-20页 |
| 2.3.4 产业转移模式 | 第20页 |
| 2.3.5 产业转移效应 | 第20-21页 |
| 2.3.6 产业转移的定量分析 | 第21-23页 |
| 2.4 研究述评 | 第23-24页 |
| 3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移:背景与设计思路 | 第24-36页 |
| 3.1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形势 | 第24-28页 |
| 3.1.1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分析 | 第24-25页 |
| 3.1.2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分析 | 第25-28页 |
| 3.2 基于经济梯度的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分地区分行业分析 | 第28-34页 |
| 3.2.1 经济梯度 | 第28-30页 |
| 3.2.2 生产性服务业分地区整体分析 | 第30页 |
| 3.2.3 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分析 | 第30-34页 |
| 3.3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移设计思路 | 第34-36页 |
| 4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移:定量分析 | 第36-50页 |
| 4.1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出区 | 第36-37页 |
| 4.2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移潜在承接区 | 第37-43页 |
| 4.2.1 基本思想 | 第37页 |
| 4.2.2 产业梯度系数模型设计 | 第37-39页 |
| 4.2.3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梯度系数测算 | 第39-40页 |
| 4.2.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0-43页 |
| 4.3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移路径 | 第43-50页 |
| 4.3.1 基本思想 | 第43-44页 |
| 4.3.2 产业转移流强度模型设计 | 第44-45页 |
| 4.3.3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移流强度模型测算 | 第45-46页 |
| 4.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6-50页 |
| 5 政策建议 | 第50-56页 |
| 5.1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布局 | 第50页 |
| 5.2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转移建议 | 第50-56页 |
| 5.2.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第51页 |
| 5.2.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第51-52页 |
| 5.2.3 批发零售贸易业 | 第52-53页 |
| 5.2.4 金融业 | 第53-54页 |
| 5.2.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第54-55页 |
| 5.2.6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第55-56页 |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6-59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附录 原始数据 | 第65-69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