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正负序列模式挖掘关键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 第15-18页 |
第2章 正负序列模式 | 第18-34页 |
2.1 正序列模式挖掘 | 第18-22页 |
2.1.1 基本定义 | 第19-20页 |
2.1.2 正序列模式经典算法 | 第20-22页 |
2.1.3 两种经典算法对比 | 第22页 |
2.2 负序列模式挖掘 | 第22-30页 |
2.2.1 PNSP算法及负定义 | 第24-25页 |
2.2.2 NegGSP算法及负定义 | 第25-26页 |
2.2.3 E-NSP算法及负定义 | 第26-28页 |
2.2.4 三种负序列模式挖掘算法实验比较 | 第28-30页 |
2.3 重复正序列模式挖掘 | 第30-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重复正序列模式挖掘方法 | 第34-40页 |
3.1 序列重复次数定义 | 第34-35页 |
3.2 重复支持度定义 | 第35页 |
3.3 RptGSP算法 | 第35-36页 |
3.4 实验分析 | 第36-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重复负序列模式挖掘方法 | 第40-52页 |
4.1 负序列定义 | 第40-41页 |
4.2 重复负序列定义 | 第41-42页 |
4.3 E-RNSP算法 | 第42-47页 |
4.3.1 负侯选序列生成方法 | 第42-43页 |
4.3.2 负侯选序列重复支持度的计算方法 | 第43页 |
4.3.3 E-RNSP数据存储结构 | 第43-44页 |
4.3.4 E-RNSP算法 | 第44-46页 |
4.3.5 E-RNSP挖掘例子 | 第46-47页 |
4.4 实验分析 | 第47-50页 |
4.4.1 数据说明 | 第47-48页 |
4.4.2 挖掘能力对比 | 第48-49页 |
4.4.3 运行时间对比 | 第49-50页 |
4.4.4 数据特性分析 | 第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快速负序列模式挖掘方法 | 第52-66页 |
5.1 F-NSP算法 | 第52-57页 |
5.1.1 算法主要思想 | 第52页 |
5.1.2 F-NSP数据存储结构 | 第52-53页 |
5.1.3 负侯选序列支持度的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5.1.4 F-NSP算法 | 第54-55页 |
5.1.5 F-NSP挖掘例子 | 第55-57页 |
5.2 F-NSP与E-NSP空间分析 | 第57-58页 |
5.3 F-NSP+:F-NSP存储空间优化策略 | 第58-60页 |
5.3.1 F-NSP+中的自适应存储策略 | 第58-59页 |
5.3.2 F-NSP+中的位图转换方法 | 第59-60页 |
5.3.3 F-NSP+与F-NSP空间理论分析 | 第60页 |
5.4 实验分析 | 第60-64页 |
5.4.1 数据说明 | 第60-61页 |
5.4.2 运行时间对比 | 第61-62页 |
5.4.3 空间效率对比 | 第62-63页 |
5.4.4 特殊数据集DS5实验 | 第63页 |
5.4.5 数据特性分析 | 第63-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6章 非频繁序列中负序列模式挖掘方法 | 第66-76页 |
6.1 频繁和非频繁序列生成方法 | 第66-68页 |
6.1.1 非频繁正序列特性 | 第66-67页 |
6.1.2 生成频繁和合适的非频繁序列 | 第67-68页 |
6.2 E-NSPFI算法 | 第68-72页 |
6.2.1 算法主要思想 | 第68页 |
6.2.2 负侯选序列支持度的计算方法 | 第68页 |
6.2.3 E-NSPFI数据存储结构 | 第68-69页 |
6.2.4 E-NSPFI算法 | 第69-70页 |
6.2.5 E-NSPFI挖掘例子 | 第70-72页 |
6.3 实验分析 | 第72-74页 |
6.3.1 数据说明 | 第72-73页 |
6.3.2 挖掘能力对比 | 第73页 |
6.3.3 运行时间对比 | 第73-7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7章 总结与期望 | 第76-78页 |
7.1 总结 | 第76-77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