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9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稀土发光材料 | 第14-29页 |
1.2.1 稀土发光材料概述 | 第14-22页 |
1.2.2 稀土发光材料发光的重要过程 | 第22-29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发光材料现状 | 第29-30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9页 |
第2章 立方体Y_2(C_2O_4)_3:Tb~(3+)绿色荧光粉的合成与荧光性质 | 第39-57页 |
2.1 前言 | 第39页 |
2.2 Y_2(C_2O_4)_3:Tb~(3+)荧光粉的制备 | 第39-40页 |
2.2.1 实验步骤 | 第39-40页 |
2.2.2 实验表征 | 第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2页 |
2.3.1 Y_2(C_2O_4)_3:Tb~(3+)结构分析 | 第40-42页 |
2.3.2 Y_2(C_2O_4)_3:Tb~(3+)形貌分析 | 第42-43页 |
2.3.3 Y_2(C_2O_4)_3:Tb~(3+)组成分析 | 第43-44页 |
2.3.4 Y_2(C_2O_4)_3:Tb~(3+)的荧光性质 | 第44-47页 |
2.3.5 色坐标分析 | 第47-48页 |
2.3.6 浓度猝灭机理 | 第48-49页 |
2.3.7 荧光寿命 | 第49-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第3章 新型红色荧光粉SrZn_2(PO_4)_2:Sm~(3+),R+(R=Li,Na,K)的合成及荧光性质 | 第57-73页 |
3.1 前言 | 第57页 |
3.2 实验 | 第57-58页 |
3.2.1 SrZn_2(PO_4)_2:Sm~(3+), R+(R=Li, Na, K)的合成 | 第57-58页 |
3.2.2 实验表征 | 第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9页 |
3.3.1 结构分析 | 第58-59页 |
3.3.2 SrZn_2(PO_4)_2:Sm~(3+)的形貌分析 | 第59-61页 |
3.3.3 SrZn_2(PO_4)_2:Sm~(3+)的荧光性质 | 第61-62页 |
3.3.4 Sm~(3+)离子浓度猝灭机理 | 第62-64页 |
3.3.5 碱金属(Li~+,Na~+,K~+)掺杂对SrZn_2(PO_4)_2:Sm~(3+)发光强度的影响 | 第64-66页 |
3.3.6 助熔剂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 第66-68页 |
3.3.7 色坐标分析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第4章 Sm~(3+)-Eu~(3+)/Mn~(2+)共掺MY_2(MoO_4)_4 (M=Ca, Sr和Ba)红色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 第73-94页 |
4.1 前言 | 第73页 |
4.2 Sm~(3+)和Sm~(3+)-Eu~(3+)共掺的MY_2(MoO_4)_4荧光粉 | 第73-84页 |
4.2.1 实验步骤 | 第73-74页 |
4.2.2 实验表征 | 第74页 |
4.2.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4页 |
4.3 Sm~(3+)-Mn~(2+)共掺CaY_2(MoO_4)_4的荧光粉 | 第84-90页 |
4.3.1 实验步骤 | 第84-85页 |
4.3.2 Sm~(3+)-Mn~(2+)共掺CaY_2(MoO_4)_4的结果与讨论 | 第85-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全文总结 | 第94-96页 |
附录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