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托夫创作中的恶魔精神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Аннотация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第一章 恶魔形象及精神探源 | 第19-31页 |
第一节 恶魔的原型及西方文学中的恶魔传统 | 第19-23页 |
一、恶魔的原型 | 第19-20页 |
二、西方文学中的恶魔传统与演变 | 第20-23页 |
第二节 莱蒙托夫的人格气质与恶魔精神 | 第23-27页 |
一、叛逆精神 | 第24-25页 |
二、忧郁孤独的气质 | 第25-27页 |
第三节 莱蒙托夫诗歌中的恶魔主题 | 第27-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莱蒙托夫笔下的恶魔式人物及其性格特征 | 第31-51页 |
第一节 长诗《恶魔》的主人公形象 | 第32-37页 |
一、反叛精神 | 第33-34页 |
二、否定精神 | 第34-35页 |
三、孤独忧郁的气质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假面舞会》中的阿尔别宁形象 | 第37-44页 |
一、全面的怀疑精神 | 第38-41页 |
二、高傲的个性 | 第41-43页 |
三、强烈的报复心理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形象 | 第44-50页 |
一、自私的“多余人” | 第45-47页 |
二、邪恶的诱惑者 | 第47-48页 |
三、冷酷的破坏者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恶魔精神及其美学价值 | 第51-67页 |
第一节 个体意识与人性之美 | 第51-59页 |
一、对现实的反抗 | 第52-54页 |
二、对自由的向往与珍视 | 第54-57页 |
三、对真善美的渴望 | 第57-59页 |
第二节 善恶辩证的思想 | 第59-62页 |
第三节 悲剧意蕴与精神力量 | 第62-66页 |
一、性格悲剧 | 第63-64页 |
二、命运悲剧 | 第64-65页 |
三、社会悲剧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例证来源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