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混凝土收缩徐变理论及其计算模型 | 第15-29页 |
2.1 混凝土收缩徐变概述 | 第15-17页 |
2.1.1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定义 | 第15页 |
2.1.2 混凝土的收缩机理 | 第15-16页 |
2.1.3 混凝土的徐变机理 | 第16页 |
2.1.4 影响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因素 | 第16-17页 |
2.1.5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桥梁结构的影响 | 第17页 |
2.2 混凝土收缩徐变计算理论 | 第17-23页 |
2.2.1 混凝土收缩计算理论 | 第17-18页 |
2.2.2 混凝土徐变计算理论 | 第18-23页 |
2.3 国内外常用混凝土收缩徐变计算模型 | 第23-27页 |
2.3.1 中国JTG D62-2004 规范 | 第23-25页 |
2.3.2 中国JTJ 023-85 规范 | 第25-26页 |
2.3.3 ACI 209 系列模型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模型试验相关理论及模型设计 | 第29-47页 |
3.1 模型试验相关理论 | 第29-37页 |
3.1.1 相似理论概述 | 第29页 |
3.1.2 相似原理的三大相似定律 | 第29-32页 |
3.1.3 模型的相似要求和相似常数 | 第32-34页 |
3.1.4 模型相似判据的确定 | 第34-37页 |
3.2 桥梁模型设计和制作 | 第37-43页 |
3.2.1 桥梁模型设计基本原则 | 第37-39页 |
3.2.2 原型桥梁设计概况 | 第39页 |
3.2.3 模型桥梁尺寸设计与制作 | 第39-43页 |
3.3 桥梁模型试验荷载设计 | 第43-46页 |
3.3.1 试验加载图式的选择与设计 | 第43-44页 |
3.3.2 试验加载方法和加载设备 | 第44页 |
3.3.3 模型试验测点布置和测试方法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模型试验收缩徐变数据分析 | 第47-69页 |
4.1 各预测模型收缩徐变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5页 |
4.1.1 温度的影响 | 第47-49页 |
4.1.2 环境平均相对湿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4.1.3 构件尺寸的影响 | 第51-53页 |
4.1.4 加载龄期对徐变系数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 混凝土试件的收缩徐变试验 | 第55-61页 |
4.2.1 试验环境和试验装置 | 第55-56页 |
4.2.2 试验方法和试验过程 | 第56-58页 |
4.2.3 混凝土弹性模量试验结果 | 第58页 |
4.2.4 混凝土收缩试验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4.2.5 混凝土徐变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4.2.6 混凝土试件实测收缩、徐变曲线与计算模型的比较 | 第60-61页 |
4.3 现场环境下模型桥的收缩徐变试验 | 第61-66页 |
4.3.1 连续刚构桥模型 | 第61-64页 |
4.3.2 简支梁模型 | 第64-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五章 八抱树特大桥长期性能数据分析 | 第69-79页 |
5.1 实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9-74页 |
5.1.1 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69页 |
5.1.2 计算参数 | 第69-70页 |
5.1.3 施工工序 | 第70-73页 |
5.1.4 施工阶段荷载 | 第73页 |
5.1.5 运营阶段荷载 | 第73-74页 |
5.2 实桥有限元计算位移 | 第74-75页 |
5.3 八抱树特大桥实测跨中下挠值 | 第75-76页 |
5.4 实桥收缩徐变效应的位移分析 | 第76-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2页 |
6.1 结论 | 第79-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