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茂铁炔基共扼分子导线的合成、表征及导电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论文中主要缩写符号与中文名称对照表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1页
    1.1 前言第10页
    1.2 分子电子学的研究进展第10-22页
        1.2.1 分子导线第10-12页
        1.2.2 分子结的组成部分第12-18页
            1.2.2.1 锚定基团第12-15页
            1.2.2.2 分子主干第15-16页
            1.2.2.3 电极材料第16-18页
            1.2.2.4 小结第18页
        1.2.3 分子电导测试手段第18-21页
            1.2.3.1 扫描隧道显微镜断裂分子结第18-20页
            1.2.3.2 机械可控断裂分子结第20-21页
            1.2.3.3 小结第21页
        1.2.4 电子在分子结中的传输机制第21-22页
    1.3 单分子电导的影响因素第22-29页
        1.3.1 分子本身结构对分子电导的影响第22-25页
        1.3.2 外界环境变化对分子电导的影响第25页
        1.3.3 原位电化学反应对分子电导的影响第25-29页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设计思路第29-31页
第二章 单茂铁类分子导线的合成及分子结电导测量第31-59页
    2.1 前言第31页
    2.2 试剂与药品第31-33页
    2.3 仪器测试第33-34页
    2.4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34-42页
        2.4.1 化合物2-1的合成第34-35页
        2.4.2 化合物2-2的合成第35页
        2.4.3 化合物2-3的合成第35页
        2.4.4 化合物2-4的合成第35-36页
        2.4.5 化合物2-5的合成第36页
        2.4.6 化合物2-6的合成第36页
        2.4.7 化合物2-7的合成第36-37页
        2.4.8 化合物2-8的合成第37页
        2.4.9 化合物2-9的合成第37页
        2.4.10 化合物2-10的合成第37-38页
        2.4.11 化合物2-11的合成第38页
        2.4.12 化合物2-12的合成第38-39页
        2.4.13 化合物2-13的合成第39页
        2.4.14 化合物2-14的合成第39页
        2.4.15 化合物2-15的合成第39-40页
        2.4.16 化合物2-16的合成第40页
        2.4.17 化合物wire-1的合成第40-41页
        2.4.18 化合物wire-2的合成第41页
        2.4.19 化合物wire-3的合成第41页
        2.4.20 化合物wire-4的合成第41-42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42-57页
        2.5.1 化合物合成路线的优化第42-44页
        2.5.2 化合物2-13、wire-1、wire-2的谱图解析第44-46页
        2.5.3 晶体的测试第46-47页
        2.5.4 溶液和表面膜电化学性质第47-51页
        2.5.5 电子吸收光谱第51-52页
        2.5.6 单茂铁类分子结电导测量第52-57页
            2.5.6.1 同环茂铁导线wire-1和wire-2的单分子电导测试第52-56页
            2.5.6.2 异环取代茂铁导线wire-4的单分子电导测试第56-57页
    2.6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三章 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电化学行为研究第59-73页
    3.1 前言第59页
    3.2 试剂与药品第59-60页
    3.3 仪器测试第60页
    3.4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60-63页
        3.4.1 化合物3-1的合成第60-61页
        3.4.2 化合物3-2 (Fc2-I)的合成第61页
        3.4.3 化合物3-3 (Fc2-TMSA)的合成第61-62页
        3.4.4 化合物3-4 (Fc2-Alkyne)的合成第62页
        3.4.5 化合物wire-5 (Fc2-SH)的合成第62页
        3.4.6 化合物wire-6 (Fc2-PY)的合成第62-63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63-72页
        3.5.1 化合物合成路线的优化第63-65页
        3.5.2 化合物Fc2-R(R=I,TMSA,Alkyne,SH,PY)的谱图解析第65-66页
        3.5.3 晶体的测试第66-68页
        3.5.4 溶液电化学性质第68-70页
        3.5.5 电子吸收光谱第70-71页
        3.5.6 双茂铁类分子结电导测量第71-72页
    3.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4.1 本论文的工作总结第73-74页
    4.2 对未来相关工作设想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2页
致谢第82-83页
附录第83-90页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氟甲硫基烷烃化合物的合成与研究
下一篇:含铜族元素过渡金属团簇催化性质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