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藻类论文

眼点微拟球藻(Nannochlotropsis oculata)和朱氏四爿藻(Tetraselmis chuii)的异养与兼养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0 前言第15-16页
1 文献综述第16-37页
    1.1 微藻及其概述第16-27页
        1.1.1 微藻生物学及主要特点第16页
        1.1.2 微藻的生化组成第16-18页
        1.1.3 微藻的应用第18-27页
    1.2 微藻营养方式第27-33页
        1.2.1 微藻的自养方式第27-28页
        1.2.2 微藻的异养方式第28-30页
        1.2.3 微藻的兼养方式第30-33页
    1.3 微藻无菌化第33-34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34-37页
        1.4.1 本研究所选用的藻种第34-36页
        1.4.2 研究内容第36页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6-37页
2 眼点微拟球藻无菌化藻株的制备第37-57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8-44页
        2.1.1 仪器与药品第38-39页
        2.1.2 培养基、缓冲液和抗生素第39-40页
        2.1.3 生物材料第40页
        2.1.4 实验方法第40-43页
        2.1.5 实验设计第43-44页
        2.1.6 数据分析第4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44-52页
        2.2.1 兼养培养下的细胞形态第44-46页
        2.2.2 兼养培养下的生长曲线第46-47页
        2.2.3 共生菌的表型特征第47页
        2.2.4 共生菌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第47-48页
        2.2.5 卡那霉素处理下微藻的自养生长第48-49页
        2.2.6 氯霉素处理下的微藻自养生长第49-50页
        2.2.7 卡那霉素处理下的微藻兼养生长第50页
        2.2.8 氯霉素处理下的微藻兼养生长第50-51页
        2.2.9 卡那霉素和氯霉素共同处理下的微藻兼养生长第51-52页
    2.3 讨论第52-56页
    2.4 小结第56-57页
3 不同有机碳源对眼点微拟球藻生长和油脂含量的影响第57-7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8-59页
        3.1.1 仪器与药品第58页
        3.1.2 培养基第58页
        3.1.3 生物材料第58页
        3.1.4 实验方法第58-59页
        3.1.5 实验设计第59页
        3.1.6 数据分析第59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9-68页
        3.2.1 不同蔗糖浓度对眼点微拟球藻生长的影响第59-60页
        3.2.2 不同葡萄糖浓度对眼点微拟球藻生长的影响第60-61页
        3.2.3 不同乙酸钠浓度对眼点微拟球藻生长的影响第61-62页
        3.2.4 不同甘油浓度对眼点微拟球藻生长的影响第62-63页
        3.2.5 不同乙醇浓度对眼点微拟球藻生长的影响第63-64页
        3.2.6 不同有机碳对眼点微拟球藻油脂含量的影响第64-67页
        3.2.7 BODIPY染色后的兼养细胞形态第67-68页
        3.2.8 异养与兼养转换后的微藻生长第68页
    3.3 讨论第68-70页
    3.4 小结第70-71页
4 不同有机碳源对朱氏四爿藻生长的影响第71-8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72-74页
        4.1.1 仪器与药品第72页
        4.1.2 培养基和抗生素第72页
        4.1.3 生物材料第72页
        4.1.4 实验方法第72-73页
        4.1.5 实验设计第73-74页
        4.1.6 数据分析第7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74-82页
        4.2.1 形态学特点第74-75页
        4.2.2 抗生素敏感性第75页
        4.2.3 有机碳种类及浓度兼养第75-79页
        4.2.4 有机碳异养测试结果第79页
        4.2.5 有机氮异养测试结果第79-81页
        4.2.6 Tetreselmis H20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第81-82页
    4.3 讨论第82-83页
    4.4 小结第83-85页
5 不同碳氮比对朱氏四爿藻生长的影响第85-103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5-91页
        5.1.1 仪器与药品第85-86页
        5.1.2 培养基第86页
        5.1.3 生物材料第86页
        5.1.4 实验方法第86-90页
        5.1.5 实验设计第90-91页
        5.1.6 数据分析第91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91-100页
        5.2.1 异养和兼养朱氏四爿藻的形态特征第91-92页
        5.2.2 异养和兼养朱氏四爿藻的生长曲线第92-93页
        5.2.3 异养和兼养朱氏四爿藻的生物量第93-95页
        5.2.4 总脂、蛋白质、多糖和叶绿素a含量第95-97页
        5.2.5 脂肪酸组成分析第97-100页
    5.3 讨论第100-102页
    5.4 小结第102-103页
6 结论与创新点第103-106页
    6.1 结论与展望第103-104页
        6.1.1 结论第103-104页
        6.1.2 展望第104页
    6.2 创新点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36页
附录1 培养基配方第136-137页
附录2 本研究所用基因序列第137-140页
致谢第140-142页
个人简历第142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2页
博士研究生期间所获奖励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体病相关的脑梗死恢复期二级预防策略研究
下一篇:海洋产黑色素短梗霉P16菌株产普鲁兰多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