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0页 |
第一节 DEAD box RNA解旋酶的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 DEAD box解旋酶的结构特征 | 第17-19页 |
2 DEAD box解旋酶的功能特征 | 第19-23页 |
2.1 基本的生物化学特征:与核苷酸、RNA和蛋白质的结合 | 第19-21页 |
2.2 DEAD box解旋酶的功能 | 第21-23页 |
第二节 vasa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 vasa是生殖系标记基因 | 第23-25页 |
1.1 线虫glh1~4 | 第23页 |
1.2 海胆vasa | 第23-24页 |
1.3 非洲爪蟾XVLG1 | 第24页 |
1.4 斑马鱼vasa | 第24页 |
1.5 鸡Cvh | 第24-25页 |
1.6 人vasa | 第25页 |
2 vasa在硬骨鱼中的研究进展 | 第25页 |
3 vasa在硬骨鱼中的应用 | 第25-27页 |
第三节 Ddx3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7-33页 |
1 人类Ddx3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1.1 Ddx3Y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7页 |
1.2 Ddx3X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2 Ddx3基因与无性生殖 | 第31页 |
3 Ddx3基因与再生 | 第31-32页 |
4 Dax3基因与胚胎发育 | 第32-33页 |
第四节 p68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33-39页 |
1 p68和p72的共激活功能 | 第33-35页 |
1.1 生长调控:共激活细胞核激素受体 | 第33-34页 |
1.2 细胞周期停滞和凋亡:共激活肿瘤抑制因子p53 | 第34页 |
1.3 调控发育及分化:共激活MyoD和Runx2 | 第34-35页 |
2 p68和p72蛋白的翻译后修饰 | 第35-36页 |
2.1 p68的磷酸化 | 第35-36页 |
2.2 p68/p72的SUMO化和乙酰化 | 第36页 |
3 p68与转录隔离 | 第36页 |
4 p68与RNA清除 | 第36-37页 |
5 p68和p72的转录后加工功能 | 第37-38页 |
5.1 可变剪切 | 第37页 |
5.2 pri-mRNA的加工 | 第37页 |
5.3 核糖体RNA(rRNA)的加工 | 第37-38页 |
6 研究展望 | 第38-39页 |
6.1 p68/p72的RNA解旋酶活性起何作用? | 第38页 |
6.2 p68和p72的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 第38-39页 |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半滑舌鳎vasa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第40-77页 |
第一节 半滑舌鳎vas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0-5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0-5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1.2 实验用到的引物 | 第41-42页 |
1.3 半滑舌鳎cDNA文库的构建 | 第42-44页 |
1.4 肌肉组织DNA的提取 | 第44页 |
1.5 卵巢RACE文库的构建 | 第44-45页 |
1.6 半滑舌鳎vasa基因序列的获得 | 第45-49页 |
1.7 半滑舌vasa基因的巧列分析 | 第49-50页 |
2 结果 | 第50-56页 |
2.1 半滑舌鳎vasa基因mRNA序列分析 | 第50页 |
2.2 半滑舌鳎vasa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50页 |
2.3 半滑舌鳎vasa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50-54页 |
2.4 半滑舌鳎vasa基因拷贝数分析 | 第54-55页 |
2.5 半滑舌鳎vasa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58页 |
3.1 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56-57页 |
3.2 系统发生分析 | 第57页 |
3.3 可变剪切分析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半滑舌鳎vasa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8-7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8-6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8页 |
1.3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 第58-60页 |
1.4 组织原位杂交(ISH) | 第60-62页 |
1.5 组织学观察(HE染色) | 第62-63页 |
2 结果 | 第63-68页 |
2.1 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 | 第63-64页 |
2.2 vasa mRNA在性腺的细胞定位 | 第64-65页 |
2.3 vasa在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 | 第65-66页 |
2.4 vasa在幼鱼性腺分化时期的表达模式 | 第66-68页 |
3 讨论 | 第68-71页 |
3.1 半滑舌鳎vasa是生殖系标记基因 | 第68-69页 |
3.2 胚胎发育时期表达模式分析 | 第69-70页 |
3.3 vasa在性腺分化时期的表达模式 | 第70-71页 |
第三节 半滑舌鳎vasa启动子-EGFP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1-7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1-7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71页 |
1.2 实验用到的引物 | 第71页 |
1.3 Pvas-EGFP-3'flank载体的构建 | 第71-74页 |
2 结果 | 第74-76页 |
2.1 启动子片段及3’侧翼区的克隆 | 第74-75页 |
2.2 构建Pvas-EGFP-3'flank载体的流程 | 第75-76页 |
2.3 Pvas-EGFP-3'flank质粒PCR鉴定 | 第76页 |
3 讨论 | 第76-77页 |
第三章 牙鲆Ddx3基因的进化研究 | 第77-104页 |
第一节 脊椎动物Ddx3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77-8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7-78页 |
1.1 数据收集 | 第77页 |
1.2 牙鲆Ddx3基因的性别特异性克隆 | 第77-78页 |
1.3 系统发生分析 | 第78页 |
1.4 共线性分析 | 第78页 |
2 结果 | 第78-84页 |
2.1 序列比对查找脊椎动物Ddx3基因 | 第78-80页 |
2.2 牙鲆Ddx3基因的性别特异性扩增 | 第80-81页 |
2.3 系统发生分析 | 第81页 |
2.4 共线性分析 | 第81-84页 |
3 讨论 | 第84-89页 |
3.1 牙鲆Ddx3基因的性别特异性分析 | 第84-85页 |
3.2 人类Ddx3X/Y的起源 | 第85-86页 |
3.3 硬骨鱼类Ddx3a和Ddx3b的起源 | 第86-87页 |
3.4 硬骨鱼进化中发生的染色体易位 | 第87-89页 |
第二节 硬骨鱼类Ddx3基因的基因结构分析 | 第89-9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9页 |
1.1 基因结构分析 | 第89页 |
1.2 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89页 |
2 结果 | 第89-90页 |
3 讨论 | 第90-92页 |
第三节 硬骨鱼类Ddx3基因的选择压力分析 | 第92-9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2页 |
1.1 进化树的构建 | 第92页 |
1.2 选择压力分析 | 第92页 |
2 结果 | 第92-98页 |
2.1 进化树的构建 | 第92-94页 |
2.2 CODEML分析 | 第94-97页 |
2.3 正选择位点分析 | 第97-98页 |
3 讨论 | 第98-99页 |
第四节 牙鲆Ddx3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99-10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9-10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99页 |
1.2 实验用到的引物 | 第99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99页 |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 第99-100页 |
1.5 性腺组织原位杂交(ISH) | 第100页 |
2 结果 | 第100-103页 |
2.1 牙鲆Ddx3基因在雌鱼各组织的表达模式 | 第100-101页 |
2.2 牙鲆Ddx3基因在雄鱼各组织的表达模式 | 第101页 |
2.3 卵巢原位杂交 | 第101-102页 |
2.4 精巢原位杂交 | 第102-103页 |
3 讨论 | 第103-104页 |
第四章 牙鲆p68基因的克隆及进化分析 | 第104-121页 |
第一节 牙鲆p68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104-10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4页 |
1.1 序列比对 | 第104页 |
1.2 牙鲆p68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104页 |
2 结果 | 第104-106页 |
2.1 牙鲆p68基因结构分析 | 第104-105页 |
2.2 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105-106页 |
3 计论 | 第106-108页 |
第二节 牙鲆p68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108-11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8-10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08页 |
1.2 实验用到的引物 | 第108-109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109页 |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 第109页 |
1.5 性腺组织原位杂交(ISH) | 第109页 |
2 结果 | 第109-112页 |
2.1 牙鲆p68基因在各组织的表达分析 | 第109-111页 |
2.2 牙鲆p68b基因在卵巢的组织原位杂交 | 第111-112页 |
3 讨论 | 第112-114页 |
第三节 牙鲆p68基因的进化分析 | 第114-12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14页 |
1.1 数据收集 | 第114页 |
1.2 系统发生分析 | 第114页 |
1.3 共线性分析 | 第114页 |
2 结果 | 第114-119页 |
2.1 序列比对查找脊椎动物p68基因 | 第114-116页 |
2.2 系统发生分析 | 第116-118页 |
2.3 基因共线性分析 | 第118-119页 |
2.4 染色体共线性分析 | 第119页 |
3 讨论 | 第119-121页 |
总结 | 第121-123页 |
1 半滑舌鳎vasa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标记载体的构建 | 第121页 |
2 牙鲆Ddx3基因的进化研究 | 第121-122页 |
3 牙鲆p68基因的克隆及进化分析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个人简历 | 第146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