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Extended Abstract | 第9-22页 |
变量注释表 | 第22-23页 |
1 绪论 | 第23-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2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24-2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2 反应—扩散沉淀斑图 | 第26-45页 |
2.1 反应—扩散系统简介 | 第26-32页 |
2.2 Liesegang现象 | 第32-34页 |
2.3 相变理论与Liesegang斑图 | 第34-35页 |
2.4 Liesegang斑图研究进展 | 第35-44页 |
2.5 Liesegang斑图研究热点 | 第44-45页 |
3 实验部分 | 第45-49页 |
3.1 实验试剂 | 第45页 |
3.2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3.3 实验装置 | 第45-46页 |
3.4 实验操作 | 第46-47页 |
3.5 Ag+-S2O32-反应 | 第47-49页 |
4 分解反应引起的沉淀共存与转化 | 第49-72页 |
4.1 沉淀斑图的形成对内外电解质初始浓度的依赖性 | 第49-60页 |
4.2 沉淀斑图对明胶介质的p H值依赖性 | 第60-62页 |
4.3 明胶浓度变化引起沉淀斑图的转变 | 第62-64页 |
4.4 琼脂介质中沉淀斑图的形成 | 第64-65页 |
4.5 温度对沉淀脉冲移动速率的影响 | 第65-67页 |
4.6 凹槽半径对沉淀斑图的影响 | 第67-68页 |
4.7 沉淀眼现象 | 第68-70页 |
4.8 小结 | 第70-72页 |
5 移动沉淀带的模型模拟与结构分析 | 第72-88页 |
5.1 机理模型 | 第72-74页 |
5.2 移动Liesegang单带的形成 | 第74-77页 |
5.3 移动沉淀斑图结构的转化 | 第77-82页 |
5.4 内外电解质浓度比对沉淀移动速度的影响 | 第82-86页 |
5.5 浓度梯度对沉淀移动速度的影响 | 第86页 |
5.6 小结 | 第86-88页 |
6 沉淀斑图共存与转化的模型模拟与结构分析 | 第88-96页 |
6.1 沉淀斑图的形成机理 | 第88页 |
6.2 模型 | 第88-90页 |
6.3 模型参数 | 第90页 |
6.4 模拟结果 | 第90-95页 |
6.5 小结 | 第95-96页 |
7 Liesegang沉淀斑图的浓度梯度效应和波性质 | 第96-119页 |
7.1 Liesegang斑图形成机理 | 第96-97页 |
7.2 成核-生长模型 | 第97-98页 |
7.3 经典Liesegang斑图的形成和相互作用 | 第98-102页 |
7.4 浓度梯度存在时Liesegang斑图的形成 | 第102-115页 |
7.5 外加作用下Liesegang斑图的形成 | 第115-118页 |
7.6 小结 | 第118-119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8.1 结论 | 第119-120页 |
8.2 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6页 |
作者简历 | 第136-13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9页 |